標題:怎樣使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 | ||
怎樣使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 活動主題: 怎樣使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 活動時間: 2014.3.22 活動地點: 浦陽三小四樓多媒體教室 主 持: 潘東芳 活動成員: 浦陽三小語文教研組“辯課俱樂部”的20位老師 紀要撰寫: 周淑娟 活動緣起 :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探究不止的話題,孰輕孰重,專家與一線的教師們都曾各執(zhí)一詞!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zhì)部分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一概念的界定,使語文課程工具論與人文論之爭逐漸平息,也還給語文課程以本真的面目。 然而,在現(xiàn)實課堂中,不是過分關(guān)注工具性就是過分關(guān)注人文性,兩者有機統(tǒng)一的課例真是歷歷可數(shù)。人文性濃的課文教什么?怎樣教?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呢?我們學!稗q課俱樂部”語文教研組決定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研究。我們選擇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選學課文《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為教學內(nèi)容。這篇文章淺顯易懂,人文內(nèi)涵卻極為深刻,是研究上述問題的典型課文。 丁麗娜老師主動請纓,承擔起上研究課的任務。2012年3月16日,我們“辯課俱樂部”語文教研組共20位教師帶著研究問題走進了丁老師的課。 前期準備: 校教研組復印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選學課文《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的課文紙人手一份,提早一周每位教師各自備課。并告知活動主題是“怎樣才能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請每位老師學習并研究相關(guān)的理論知識。每位教師事先做預案,這節(jié)課如果我來講,我會怎么講,把自己的預案與作課教師作比較,一樣的地方證明自己,不一樣的地方作一番比較,聽過點評、進行辯課以后,再作自己的選擇——學習、改進還是創(chuàng)新。 活動過程: 一、主持引領(lǐng) 尊敬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130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第一次課后討論 我們“辯課俱樂部”語文教研組的所有老師聽完課后,一起坐了下來。 對于這堂課,老師們意見不一。 徐老師:丁老師的課堂中有工具性的訓練,也有人文性的熏陶,但沒有很好地做到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感覺學生沒有真正走進文本之中去,有一種為教而教的感覺。 郭老師:丁老師能在人文性這么濃的課文中積極挖掘語言文字訓練點,開展語言文字訓練,這一點很好。但是將二者剝離開來,感覺有些生澀、無力。 吳老師也提出質(zhì)疑:片段一教學中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完全剝離開來了,就訓練而訓練,顯得十分突兀和單調(diào),破壞了原先所營造起來的對人物情感的把握。片段二教學抓了人文性,丟了工具性。把“二性”機械的、孤立的、割裂的教學難道是我們所追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嗎? 是的,課堂教學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既做到語文應做的事,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兩者并不矛盾!我們只要能確立這樣的意識,在教學中關(guān)注這一問題,便能從文本中挖掘出這樣的切入點,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第二次授課:你我交融,和諧共生 片段一: 1.揭示課題,讀課題質(zhì)疑,梳理問題。 師: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錢學森,走進他生命那段難忘的歷程。齊讀課題,圍繞課題中的“回來”,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預設:⑴誰終于回來了?⑵為什么要回國?⑶為什么是終于回來了?⑷是怎么回來的?…… 板書: 怎么回? 國難回? 為何回? 2.整體感知主要內(nèi)容。 (1)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師:帶著這幾個問題,默讀課文,去文中找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 (2)逐一解疑。 師:你解決了哪個問題?繼續(xù)交流。 (3)把問題的答案串聯(lián)起來,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師:既然問題都有了答案,試著把這三個問題的答案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小結(jié)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師:咱們概括主要內(nèi)容,可以圍繞課題提幾個關(guān)鍵性的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組織起來,這也是一種好方法。 (5)師:概括主要內(nèi)容,還有什么好方法嗎?和大家分享分享。 評析:概括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學生從研讀課題開始,首先圍繞題目中的“回來”,進行質(zhì)疑,通過梳理關(guān)鍵問題,從文中尋找線索,再用串聯(lián)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學習中主動習得學習的策略,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對課文內(nèi)容有整體的感知,對錢學森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在閱讀中提高了捕捉、提取信息的能力。 片段二: 1.過渡:錢學森的回國之路是那么艱辛、拍x課文,課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錢學森回國的艱辛?用波浪線把它畫下來。⑵ 歸納出美國當局阻撓錢學森回國的種種惡劣手段。 2.匯報美國當局的手段。 (1) 師:偵查工作就此告一段落,由哪個偵探組給大家匯報? A、美國移民局阻止錢學森不能回國。(板書:阻止回國) B、美國海關(guān)把他的行李打開檢查,硬說里面藏著機密,說錢學森是間諜。(板書:誣陷) C、幾天后,錢學森突然被捕,被關(guān)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里,受到無休止的折磨。(板書:折磨) D、他的行動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檢查,電話受到監(jiān)聽。 (板書:剝奪_) 小結(jié):經(jīng)過大家的一番努力,美國當局的罪證終于浮出水面。在這些罪證中,最讓你憤怒的是哪一條? (2)圍繞文本,暢談感受。 師:不要急,請你再一次認真地默讀課文,在你最氣憤的那一處邊上寫寫感受。 小結(jié):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為了不讓錢學森回國,美國當局想盡一切辦法對他進行阻撓和迫害。錢學森所遭受的僅僅是不能回國,受到誣陷,受盡折磨,失去_那么簡單嗎?還有很多很多(用省略號表示) 錢學森沒有屈服,他不斷提出要求:我要離開美國,回到祖國去。 (3)(師)盡管美國當局用種種手段迫害錢學森,阻撓他回國,(全班讀)然而…… 3.小結(jié):在這不屈的言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錢學森?(隨機板書) 預設:不屈不撓 堅強不屈 百折不撓 …… 評析:品詞析句是觸摸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維的過程。丁老師引領(lǐng)學生通過表格歸納出美國當局阻撓錢學森回國的種種惡劣手段,更深一步地領(lǐng)悟錢學森回國的艱辛,并重點抓住一兩種手段深入體會錢學森回國所經(jīng)受的孤獨的煎熬,痛苦的折磨,從而使學生對他的一片愛國之心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樣的設計,不但理解了內(nèi)容,體驗了情感,在“意”與“言”的轉(zhuǎn)化中實現(xiàn)了“二性“和諧統(tǒng)一的自然融合。 片段三: 1.錢學森的回國之路是那么艱辛,到底是什么偉大的力量使得錢學森苦苦堅持,苦苦煎熬,苦苦等待了五年? 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1)出示句子: 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2)自己反復地讀一讀這個句子,從這句話中,從某個詞中,你讀懂了什么? ①有了如此真切的感受,一定能讀好這個句子。試一試。 ②有補充嗎?繼續(xù)交流。 (3)重點點撥“一切”,這里的一切指什么?(金錢,地位,名譽) 過渡:錢學森毅然放棄這誘人的一切決心回國,是因為祖國有著更豐厚的待遇等著他嗎?咱們來看看。 2.材料拓展,升華形象 (1)材料出示: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經(jīng)受百年的戰(zhàn)爭洗禮,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貧窮、落后幾乎成了新中國的代名詞。科學技術(shù)研究更是一片空白,科技水平極其落后。 (2)個性朗讀:每每目睹祖國母親的貧窮,錢學森總是告訴自己(男生讀): 每每感受祖國母親的無助,錢學森總是告訴自己(女生讀): (3)同學們,正是因為這一顆中國心(畫中國心),讓錢學森毅然放棄誘人的一切。讓我們一起用情地來呼喊出錢學森內(nèi)心最深處的心聲。(全班一起讀)。 評析:丁老師循循善誘,抓住“一切”,體會他為了回國而放棄在美國的金錢、地位、名譽等一切的愛國情感,接著將祖國的落后與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進行比較閱讀,錢學森的人物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學生興趣盎然地讀書、思考、品析,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 ……(未完,全文共7057字,當前只顯示339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怎樣使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生) 上一篇:關(guān)于三年級《喜愛音樂的白鯨》的課例研究 下一篇:《桂花雨》課例研究 相關(guān)欄目:綜合論文 教育 學校 五一和五四節(jié)日專題 和諧 黨務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