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絕無僅有的民間秧歌藝術——五寨八大角秧歌述評 | ||
絕無僅有的民間秧歌藝術——五寨八大角秧歌述評 第一章 八大角秧歌的形成 一種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五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是產(chǎn)生八大角秧歌的特殊土壤。 第一節(jié) 八大角秧歌產(chǎn)生的特殊土壤 五寨縣位于忻州市西北部,管涔山北麓,全縣三面群山環(huán)抱,儼然一幅山川秀麗、色彩斑斕的畫卷!南有蘆芽山,東有東雪山、馬蹄山,西南有西雪山,唯北面八十里丁字平川。境內有海拔2736 米的蘆芽山、2783 米的荷葉坪山等山西名山,。有縣川河、朱家川河、嵐漪河三大水系以及清漣河等主要支流。五寨縣東與神池縣緊鄰,南與寧武縣接壤,西與岢嵐縣交界,北與偏關縣、河曲縣相連,總面積大約1391.3 平方公里,人口約12 萬左右。 五寨縣城古稱“硯城”,周高中低,形如古硯,南山峰谷魏長城垂于其間,似筆架而冠名。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隋為婁煩郡之秀容地,唐屬河東道朔州,繼設武州,后漢劉知遠為岢嵐軍。遼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tǒng)神武縣,屬西京道。至元二年(1265 年)割寧邊之半屬,其半屬東勝州,隸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大同路河東山西道廉訪使冀寧路。明洪武七年(1374 年),改武州設鎮(zhèn)西衛(wèi),隸山西都司。 據(jù)《山西歷史地名錄》記載:“嘉靖十六年(1537 年)建五寨城堡。清雍正三年(1725 年)改鎮(zhèn)西衛(wèi)五所牧寨(即:前所、右所、中所、左所、后所)為五寨縣,以三岔堡城隸焉,屬寧武府”。 一九四〇年建立五寨縣人民政府,一九四一年八月,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二專署。一九四五年解放后,五寨為晉綏二專署駐地。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縣革命委員會,屬忻縣地區(qū)革命委員會。一九七九年以來,五寨屬忻縣地區(qū)行政公署,現(xiàn)改為忻州市。 悠悠歷史長河,漫漫人類文明。在如此悠久的歷史風雨中,賦予了這塊土地創(chuàng)新的靈感和勇于開拓的魄力,承載豐厚文化底蘊的五寨人民,創(chuàng)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130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五寨八大角秧歌的地位,盡管不能與“梆子戲”相提并論,但八大角秧歌能夠在如此浩瀚的藝術海洋中保存下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八大角秧歌特殊的表演藝術和舞蹈魅力,是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財富。年年如此,歡樂為之,充分體現(xiàn)出積淀在民眾心目中的“類狂歡思想”。 三、與晉北民間藝術一脈相承 1. 八大角秧歌與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也是一種地方性的民間歌舞藝術,原名叫“過街秧歌”,也叫“份兒秧歌”,僅存于原平市北賈村。 八大角秧歌和原平鳳秧歌有著許多相近之處: 第一,二者都是廣場秧歌藝術,很少登臺表演; 第二,二者的表演區(qū)域都比較局限,八大角秧歌局限在五寨縣城及周圍少數(shù)村莊,原平鳳秧歌只局限在北賈村; 第三,表演內容與形式上,二者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八大角秧歌的“沿門子表演”同鳳秧歌的“進院”表演以及“攆旺火”表演大致相近。 2. 八大角秧歌與踢鼓子秧歌 踢鼓子秧歌在晉北一帶是比較常見的秧歌形式,主要有朔州踢鼓子秧歌和大同踢鼓子秧歌。關于朔縣踢鼓子秧歌的起源當?shù)赜胁簧賯髡f。有一種傳說最廣,那就是山西潞州的梁山英雄董平在回家探母時,不慎被契丹人抓獲,并帶至黑水河(今呼和浩特市南郊)一帶,后來契丹首領知道其反宋而釋放。董平返回途中,路過朔州,當時正值元宵佳節(jié),董平很開心,便和當?shù)匚瑁ㄎ洌┓抗餐幯萘颂吖淖友砀柽@一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梁山英雄好漢劫獄救友的故事,后來人們習而蹈之,沿傳至今。 大同踢鼓子秧歌是以舞蹈為主的一種秧歌表演形式,起源有很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較廣的一種是:北宋的梁山英雄武松、孫二娘等為了營救柴進,兩人扮成拳腳藝人耍秧歌表演,擺出“天下太平”陣,以迷惑守城將士,最終將“小旋風”成功救出。從現(xiàn)在大同踢鼓子秧歌的角色化妝以及服飾上來看,幾乎取材于《水滸傳》中的人物,比如,“風公子”為宋江,“踢鼓子”為武松,“大腳婆”為孫二娘,而“教書先生”則是吳用?偟膩碚f,無論是朔州踢鼓子秧歌還是大同踢鼓子秧歌,都是一種以舞(武)為主的廣場秧歌表演形式,與八大角秧歌有許多相近之處。 第一,地域環(huán)境相似,五寨與朔州、大同之間距離不遠。五寨屬于忻州的西北部,是一個民族雜居、交流頻繁的區(qū)域,而屬于原雁北地區(qū)的朔州、大同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這樣的特殊而近乎形同的地域環(huán)境造成了相似的秧歌表演風格。 第二,人們生活習俗大同小異。在晉北地區(qū),當?shù)氐臍夂驐l件、自然環(huán)境基本差不多,而作物都是以粗糧為主,人們之間的方言相近,生活習慣基本趨同。 第三,秧歌角色也有很多相近之處。例如,八大角秧歌中的“丑鼓”與踢鼓秧子歌中的“踢鼓”角色,在服裝、表演動作上大致相近。 第四,秧歌表演形式的相似性。八大角秧歌有廣場專門角色表演,踢鼓子秧歌中有“對!北硌荨 此外,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八大角秧歌表演過程中以舞蹈為主,很少包含有武術的成分;而踢鼓子秧歌則不然,大同踢鼓子秧歌的表演者需要很好的武術功夫(這與邊疆戰(zhàn)火不斷形成的民間習武風氣有關),而朔州秧歌則是以大小洪拳為基礎的武術套路表演,有“打一拳七步難防,踢一腳扎實穩(wěn)健”的說法。 其次,同樣是廣場表演藝術,八大角秧歌還有會班這一高潮;而踢鼓子秧歌沒有這一形式,只是大同踢鼓子秧歌在結尾時要唱一首《天下太平歌》。 此外,八大角秧歌起源與蒙古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男性角色全部是蒙古族服飾打扮,女性角色則為漢族服飾打扮。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男性角色在當初是由蒙古族來扮演的,女性則是由漢族扮演的。而踢鼓子秧歌則多與《水滸傳》的英雄相關聯(lián),不論是朔州的董平還是大同的武松、孫二娘,都是《水滸傳》中的人物,這種以梁山英雄劫獄救友的故事情節(jié)顯然是漢民族自身的故事。 3. 八大角秧歌與河曲二人臺 河曲是山西、陜西、內蒙三省交界的渡口,自古以來就是貧瘠之地,在山西民歌中就有這樣的歌詞:“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河曲的貧窮狀況。正是這種偏僻、貧瘠的地方,人們思想觀念束縛相對較少。迫于生計的勞苦大眾背井離鄉(xiāng),踏上了走西口的悲壯人生路;締造了太多家庭的生離死別情。河曲二人臺就是取材于這種生活素材與情感體驗。河曲二人臺作為一種包含小戲、歌舞表演以及說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同八大角秧歌在以下幾個方面有相似之處: 首先,河曲與五寨接壤,這種地理上的接近使得二者的地域、人文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其次,在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性、日常行為以及語言等方面都趨于一致。這種相似或相通性給兩地藝術的接觸、交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為兩地藝術在取材和舞蹈動作上相互借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次,在曲目的取材上,八大角秧歌與河曲二人臺有相同之處,其中以《走西口》、《十對花》等為題材所創(chuàng)造的曲目在兩地藝術中都有體現(xiàn)。在河曲二人臺中,《走西口》是非常經(jīng)典的劇目之一,其中有這樣的唱詞: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實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妹妹你到大門口。 …… 把妻子臨行前的千叮嚀萬囑托唱了出來,唱得肝腸寸斷、淚流滿面。而在八大角秧歌中也有《跑西口》的曲目,其中有這樣的唱詞:“二月二,龍?zhí)ь^,弟兄二人走西口……”有所區(qū)別的是,這里描述的跑西口是用調侃的口吻,唱詞詼諧、幽默。 第四,在舞蹈動作上,兩種藝術均采用了走八字、走十字、里外羅城等基本的舞蹈動作。 以上這些相近或相通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河曲二人臺與五寨八大角秧歌的密切關聯(lián)。 第三節(jié) 蒙漢兼容的地方文化特色 五寨地處山西西北部,處于漢民族與蒙古族交流融合的前沿,而起源于元代的八大角秧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蒙古族和漢民族的雙重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八大角秧歌是蒙漢民族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也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 交融的產(chǎn)物。 一、在角色設置上,體現(xiàn)了蒙漢民族互相融合的特色 八大角秧歌的角色不少,其中有漢族角色,比如,風公子、漁公、花和尚等;也有蒙古族角色,比如手握馬鞭的“引頭韃子”,身穿皮衣、戴“串鈴”的瞎兒馬,這些都是具有鮮明蒙古族特色的角色。這么多的角色配合默契,共同表演,相得益彰,確實精 彩。真正體現(xiàn)出民族特色與民間藝術相融合的威力所呈現(xiàn)出的藝術效果。 二、在表演動作上,充分吸收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生活習性 在“ ……(未完,全文共8430字,當前只顯示338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絕無僅有的民間秧歌藝術——五寨八大角秧歌述評) 上一篇: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匯編 下一篇: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第二專題學習研討時的發(fā)言 相關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