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改革開放40周年演講稿 |
改革開放40周年演講稿 兒時的我生長在農(nóng)村,一個偏遠而落后的村子---上曹村。上學要走三四里的土路。 清晰記得1996年雨水特別多,一下就是一周多。那些天上學,我除了背上書包外,還得撐一把雨傘,穿一雙高腰泥鞋才可上路?油莶黄降耐谅方(jīng)過一連幾天雨水的浸泡之后,人一踏上去就會立時陷入泥窩,鞋面沾滿泥巴,想要再次抬腿邁步非得使勁不可,因為泥鞋被爛泥牢牢地吸住了。為了趕路,我心急如焚地拖著沉重的腳步,在泥濘的道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跋涉著,雨水和著汗水濡濕了我的衣背。原本在晴天頂多十幾分鐘就能到達的路程,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43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到如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有一年,村長我六叔號召全村村民修路,村委會喇叭上一通知,就是陳仁義的下河東,還有一些秦腔磁帶一遍遍地單曲循環(huán),那是的村名雖然溫飽剛剛解決,衣著樸素,好多人都穿著有補丁的衣服,但素質(zhì)我覺得很高,一聽喇叭號召修路,蜂蛹而上,鐵鍬,撅頭,架子車等工具毫不吝惜,男女老少戲場子里等待分配任務,不亞于沙場秋點兵的壯觀場面,村長根據(jù)勞力和工具,很快分工,就連我們小孩子提上竹籠子要撿石塊墊路,熱情高漲,場面伴隨著滄桑而鏗鏘,歡快而豪邁的秦腔修著路,好不熱鬧,好不壯觀。 考**中的我,最終告別了鄉(xiāng)村,去了縣城上學,后來參加工作,從此,便很少再回到老家。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二十年一晃而過,當我再次回到家鄉(xiāng),踏進久違的鄉(xiāng)村時,竟然讓我耳目一新,為之怦然心動。往日坑洼不平的鄉(xiāng)間土路早已變成了平直整潔的水泥路面,不僅村與村之間被寬闊的水泥路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就連村莊里大大小小的街巷也都被水泥路完整地貫穿一體了。每條街道的水泥路旁都修有排水溝,排水溝里的水_歡快地流向遠方;家家戶戶門前都栽樹種花,綠樹紅花映襯著一座座鱗次櫛比的紅磚琉璃瓦房。再也看不到過去那種柴草糞便、垃圾雜物胡亂堆砌的村莊,再也看不到下雨天污水橫流、泥濘骯臟的街道。我所遇到的,是往來穿梭于街道的林林總總的電動車、摩托車和 ……(未完,全文共1872字,當前只顯示112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改革開放40周年演講稿) 上一篇:征文:改革開放四十年山區(qū)農(nóng)村換新顏 下一篇:改革開放40周年來衣食行的變化演講稿 相關欄目:改革 改革開放 中秋節(jié)和國慶節(jié)專題 精彩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