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當我們緬懷金庸時,我們在緬懷什么 | ||
當我們緬懷金庸時,我們在緬懷什么 秋風落葉,生命輪回,在感嘆又一位景仰的人物離去的同時,也想看看別人會怎樣緬懷這位創(chuàng)造描繪了獨特江湖世界的大家,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的快槍手們真是行動迅速,短短幾個小時各種各樣的專題都已經(jīng)出來了,老爺子活著的時候養(yǎng)活了一大批人,去世的話題也能帶來巨大的流量。 作為一枚金粉,不能免俗,也想寫上幾行文字遙祭一番,感謝老爺子的武俠世界陪伴自己度過青蔥歲月。 金庸武俠或者說今古武俠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想用青春記憶、人生參照、文化認同、家國情懷和暴力渴望來加以概括,至少對我是如此影響的。 青春記憶。打開朋友圈就知道,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青春年少真是驚人相似,都是因為今古武俠與父母、老師上演捉迷藏、壓迫與反抗的“鬧劇”。于我而言,那些被窩里挑燈夜讀的書中,古龍的書基本看了個遍,梁羽生的書讀了一部分,金庸的書只看了《天龍八部》《笑傲江湖》《越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65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同樣,在金庸武俠世界里,代表道家思想的武當派和代表佛家思想的少林-si一直都是以執(zhí)天下武林牛耳的身份出現(xiàn)的,這下儒道釋三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都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交織變化,熠熠生輝。作為華夏子孫,人們在讀金庸武俠小說時,自覺不自覺都會有一種身份認同,這是文化鐫刻在每個人的基因里的,因為文化是靠那些個人化的回憶支撐起來的,所謂潮流不過是過眼云煙。沒有回憶,也就沒有文化。 暴力渴望。這一點是最近在讀《孫子兵法》和陳平原的《千古文人俠客夢》時想到的,陳教授在書中提到為什么幾千年來,中國人會對武俠二字如此癡迷,表面上是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無奈,深層原因是對拯救、_和嗜血的渴望。拯救和_撇開不說,單說嗜血,暴力幾乎是每本武俠小說都要涉及的內(nèi)容,就算作者基于倫理用了道德化描述,也掩蓋不了這個事實,比如洪七公自稱“一生殺過231人,個個都是惡徒”。開始理解不了,直到在學《孫子兵法》時遇到一個觀點,我們一直自稱我們的兵法如何如何厲害,但不要忘了歷史上與我們作戰(zhàn)的草原民族,他們師天地、學自然,其實比我們更厲害,不信的翻開歷史,不管是東方還是_,面對蠻荒入侵,我們文明社會總是勝少敗多。 不管是刻意忘記,還是有意忽略,一個不容更改的事實是人是動物,一種高等靈長類動物。在強調人性的同時不能忘了人還有獸性,而獸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暴力嗜血,因為在弱肉強食的自然選擇面前,生存和繁衍是最終極的原動力。一部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指出這點,并不是想說暴力是正當合理的,而是想提醒大家有了這個觀點很多東西就可以理解,可以看見本質。 有人問金庸,“人生應該如何度過?”他回答說,“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崩蠣斪哟_實做到了,1972年寫完《鹿鼎記》后宣告封筆,創(chuàng)造了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江湖世界,之后偶有新聞傳出,也與江湖無關了。但對我輩普羅大眾,活著已是一場煉獄,又何談轟轟烈烈,最多也只是茶余飯后在他的武俠江湖中沉湎自憐。 回到題目,當我們緬懷金庸時,我們在緬懷什么? 我們緬懷逝去的青春。前面已經(jīng)說過,這里不再贅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現(xiàn)在的九零后、零零后也有看金庸武俠的,但二次元、直播、游戲才是主流愛好,金庸武俠是屬于人生入秋的我們,三十之后,我們將逐漸送走那些我們熟悉、熟稔的人,直到最后把自己送走。 我們緬懷丟失的價值。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相對于傳統(tǒng)社會,很對照耀人性的品質已經(jīng)丟失或者正在淪喪。在一個利字當先的商業(yè)社會,埋頭苦干的人少了,為民請命的人少了,一諾千金的人少了,赴湯蹈火的人少了 ……(未完,全文共2810字,當前只顯示169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當我們緬懷金庸時,我們在緬懷什么) 上一篇:手把手教你填寫《精準脫貧登記證》 下一篇:村級年度黨建工作總結 相關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