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關于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情況報告 |
關于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情況報告 根據(jù)**省和**市《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精神,為了承傳與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藝術,我們一直扎實推進戲曲進校園,現(xiàn)將活動情況匯報如下: 一、經(jīng)驗做法 一是曲種引進本土化。自2002年起,我們先后推進多個地方曲種進校園,如川劇變臉、大旗、大靠、**清音、金錢板、刮打板等多個特色曲種。 二是課程設置常態(tài)化。由**局指導,**小學、**小學、**小學、**小學等多個校園具體擬定戲曲進校園實施方案,在校內每周定期開設2節(jié)戲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39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二是缺乏專門的地方教材。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地方教材,學校又缺乏專業(yè)人才,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具有盲目性,單一性的特點,因此,要開展好此項活動,急需統(tǒng)一的教材,以便更好的實施 三是缺乏穩(wěn)定的經(jīng)費支持。地方政府對曲藝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穩(wěn)定的專項經(jīng)費來源和支持,以致“地方戲曲進園”實踐成效起伏不定。音樂教師及邀請的專業(yè)教師學習清音、金錢板的經(jīng)費基本由學校自付。導致“入不敷出”。 四是缺乏戲曲傳承的長效機制。缺乏長效機制,難以形成持續(xù)動力“地方戲曲進校園”多呈“曇花一現(xiàn)”。 五是教學設備及資源還不能滿足需求。在學校中開展地方藝術傳承,雖然國家的相關政策好,但教育部沒有下達具體任務和考核標準,目前各學校開展“地方戲曲進校園”大多出于被動或臨時應對,缺少統(tǒng)一的部署和安排。教學資源的匱乏及挖掘、教材的編寫,師資的配備、曲藝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等也沒有得到統(tǒng)一安排和多方支持。 六是戲曲特長生流失更新快。主要是因為家長及社會認為地方曲藝是一種不適宜的、陳舊的東西,沒必要學習。受家長和社會影響,部分特長生主動放棄學習戲曲機會。 三、下步打算 一是戲曲學習課程化。構建“432”課程體系:“4”是指川劇的聲腔、行當、特技、表演程式四種基本的課程內容!3”是指欣賞、表演與創(chuàng)作三種基本的教學形式。其中了解、欣賞是基礎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模仿表演是提升形式,面向興趣學生;創(chuàng)作表演是高級形式,面向特長學生。“2”是指短課與長課兩種課型安排。短課包括10分鐘至30分鐘課型,長課是指60分鐘及以上課型。把川劇作為學校藝術教育課程資源,融入學校藝術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活動中 ……(未完,全文共1704字,當前只顯示102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關于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情況報告) 上一篇:讀《高思在云》心得體會 下一篇:在“素質教育研究協(xié)同體”啟動儀式上的歡迎辭 相關欄目:教育 創(chuàng)建活動 工作總結 工作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