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與我黨的群眾路線 |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與我黨的群眾路線 摘要:群眾觀點,就是關于群眾的看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運用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形成了我黨的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關鍵字:群眾觀點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黨的群眾路線 一、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 群眾觀點,就是關于群眾的總的看法。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群眾還是英雄人物?這是辨別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標準。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基本原則出發(f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這一觀點的正確性是無疑的,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唯一創(chuàng)造者。_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①要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群眾觀點,首先需要弄懂“群眾”這一概念,也即誰是群眾的問題。 群眾,通常指社會實踐者。因此它是個歷史范疇。不同歷史時期,“群眾”的所指是不同的。即使在今天,因語境的不同,群眾的范疇也不同。一般來說,“群眾”有三種語義:人民大眾、非組織人士和非領導者。 人民大眾,即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載者和創(chuàng)造者。無論思想家,還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成就他們的是人民群眾,成就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他們只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歸納者、概括者或描述者。離開人民群眾的歷史經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106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二、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就是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和實現(xiàn)正確領導的路線。它包括兩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求我們黨在一切工作中,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組織群眾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求我們黨在領導人民群眾的過程中,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即“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④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和實踐化。 自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以_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fā),對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的主人,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和發(fā)展,使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建的一開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和人民軍隊之中,從而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fā)揮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一個政黨,沒有群眾基礎,是不會有生命力的,不扎根于軍隊和人民群眾之中,是不會有領導地位和力量的。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_同志倡導的“支部建在連上”,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和當時紅軍的戰(zhàn)斗力。1928年11月_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斗爭》中有論述:“黨的組織,現(xiàn)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敗,‘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⑤戰(zhàn)爭年代,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中國共產黨正是靠群眾路線,使自己的力量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戰(zhàn)勝國內外一切_派,取得了革命勝利,并最終由一個革命黨變?yōu)閳?zhí)政黨。 群眾路線,作為我黨成熟工作方法的標志,是1943年_為中共中央所寫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見《_選集》第2版第3卷第897——902頁)。群眾路線,作為基本精神寫入黨綱和黨章,是在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上。黨的“七大”以后,群眾路線更加為全黨所熟悉。全國解放以后,我們黨十分重視執(zhí)行群眾路線。_同志曾指出:“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⑥1956年9月16日_同志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群眾路線在我們黨的工作中,并不是新問題。……什么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說來,它包含兩方面意義:在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yǎng)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在另一方面,它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⑦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詩篇,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⑧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的成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這都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結晶。歷史證明,人民群眾是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 三、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焦裕祿、孔繁森、沈浩等黨的干部正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楷模。他們因為有正確的群眾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認為黨的事業(yè)就是群眾的事業(yè),因此他們都能正確對待群眾意見,一切以群眾的利益為重,并能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去解決群眾的困難和問題。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一切活動出發(fā)點和歸宿。除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無產階級政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是扎根于人民群眾中的政黨,因此,無產階級的利益,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我們黨的利益。雖然共產黨員的個人利益也是群眾利益的一部分,但是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黨員的個人利益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共產黨人,沒有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本對立的個人利益。共產黨人的個人利益與群眾的利益之間,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們的黨 ……(未完,全文共4964字,當前只顯示275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與我黨的群眾路線) 上一篇:城管局紀委書記民主生活會發(fā)言材料 下一篇:在全市加快民營經濟發(fā)展大會上的講話 相關欄目:黨章 群眾團體 七一黨建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