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清華學習感想(共6篇) | ||
清華學習感想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清華學習,很久沒有聽到這樣精彩的內(nèi)容了,雖然時間很短,但令我受益匪淺,談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 首先,教學組織管理的細致入微令我驚訝!實用的課程講義,精致的通訊錄,簡潔有創(chuàng)意的課前準備…都讓人感到那么親切、那么到位。相比較我們也是搞教育的,我們的工作和他們簡直無法比。有人說他們年年干這個,有了程序,只是抄程序而已,有的說你看看他們有多少人呢,有一個團隊呀!沒什么可羨慕的。我覺得我們的常規(guī)工作和他們的差距太大了。很多事情我們也是年年干,恨不得天天干,月月干?晌覀儏s只是忙于應付,干完就可以了,很少有人想把一件事情做成精品,做成經(jīng)典的模式。其實我也是這樣,總說事太多,沒時間。我們真的該反思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做事情;驌Q一個思路,我們是可以干好一件事情的,一年干好一件事情,做成經(jīng)典。不是很好嗎! 其次周士淵教授的“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令我影響深刻,不是因為他是第一個科目,而是因為我們的很多想法是一致的,但我遠遠沒有他做得好!在教育工作上,我一直堅持“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工作思路、育人思想,不論是當班主任還是做年級組長。我認為孩子有了好的習慣,比如尊敬師長、熱愛勞動、專心聽講、獨立完成作業(yè)等等,那么他就會聽從教師的教育,就會努力學習,那么教師就不會為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發(fā)愁了。雖然我有這樣的工作思路,但我一直沒有系統(tǒng)的工作方式方法,一般都是隨機應變、毫無章法,每年的做法都不一樣,沒有形成一套經(jīng)驗或者一種程序。如果我有一個好的習慣——隨時總結(jié),我覺得我現(xiàn)在應該有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了,至少可以讓我輕松地一步步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另外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學生習慣的培養(yǎng)要講求方法,不能一味的只是說教,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周士淵教授的“一分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127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正在忙不迭地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之時,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那些追求更高生命意義的人更愿意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追求幸福并不能將人從動物中區(qū)分出來,人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其對意義的追求,許多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為了集體利益犧牲自己而獲得生命意義。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服務一個超越自己的東西,在生活工作中去主動追求生命的意義,用自己的幸福作為代價,將自己投入一項高于自我的事業(yè)。 作為人類我們要關心他人,并對他人有所貢獻,這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卻不一定會使我們感到幸福。生命的意義不僅超越自我,更會超越時空。生命的意義是具有持久性的,它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它與一段充滿意義而并不幸福的生活相聯(lián)系。可能注重當下的人會活的更幸福,更多地考慮過去和未來的人會感受更多的痛苦,然而做出更多的奮斗,享有更低的幸福感,可以讓人活得更有意義。那些有明確奮斗目標,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把滿足生活的標準定得更高,即使在當下他們比那些沒有奮斗目標的人感到不幸的多,但是生命有著它的意義,所經(jīng)歷的痛苦也是一定有意義的!要追尋生命的意義就要把私利放在一邊多給予少索取。 在進行清華培訓學習后,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命意義,我想自己要轉(zhuǎn)變,我要從追求幸福的人轉(zhuǎn)變?yōu)樽非笊饬x的人。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的愉悅比自身的幸福更加快樂! 2015年2月 參加清華大學“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者創(chuàng)新管理高級研修班”有感 一月二十四日至一月二十六日有幸參加了赴清華大學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者創(chuàng)新管理高級研修班”,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次收獲頗豐的學習,是一次理念更新、視野拓展、素養(yǎng)提升,再次點亮智慧人生之旅! 周士淵教授被譽為“中國習慣教父”,由他主講的課程“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他對幸福的含義解釋得很精辟,就是“快樂加上有意義!”對我很啟發(fā)。而如何做到“有意義”,如何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其秘密就在于兩個字“習慣”。而且,七種廣義上的習慣是必備的:1、積極主動;2、明確目標;3、掌握重點;4、利人利己;5、設身處地;6、集思廣益;7、綜合平衡。 人們經(jīng)常講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而周教授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來說明應是“習慣決定命運!”而且提出了“創(chuàng)新習慣、習慣創(chuàng)新”的理念。周教授還提出了“習慣是人生之綱”的觀點。他發(fā)現(xiàn)人性的普遍弱點都有“知而不行,行而不恒”;提出要“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達”,而有了習慣就有了“恒”。結(jié)合我校近年來開展的“立人教育”中所倡導的“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習慣”的辦學理念,更加堅定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信心,因為這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通過這次學習,從理念到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認識提升。周教授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習慣”的重要性,而且他還結(jié)合自身的實證給出了培養(yǎng)習慣的強有力的方法。通過簡單易做的《一分鐘傻瓜日記》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這種方法真的可以推薦給學生,使培養(yǎng)習慣有了抓手,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要讓學生認識到:“認真第一,聰明第二”。 作為一名教研組長兼班主任工作,每天都有著一堆不大不小的管理任務,與人打交道是個麻煩事。但聽了由張牧寒教授主講的“引導式溝通與管理”課程,使我對做好本職工作有了新的認知。通過對比中外高低語境下的溝通,我們很容易理解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根源,如下行溝通中的“漏斗效應”,上行溝通中的技巧等,運用“同理心”與人溝通,充分認識在信息傳遞中語調(diào)與肢體語言的影響力,就會使溝通與理解相得益彰;在教育教學中表揚要具體,還要注意反饋的“后三分之一”效應。相信這些會對今后的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樊富珉教授從“積極心理學與學校教育的結(jié)合”入手,從新的視角審視教育的過程,提出“教育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如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令我耳目一新。引發(fā)學生想學比教學生如何學更重要。這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而賀林教授在“創(chuàng)新思維與科學決策”中提醒我們“路走得太遠往往失去了目標”,不要把“手段”當成“目標”;要善于“通過提問、反思尋找出觀點背后的思維框架”,不要認為“自己就是業(yè)務的天花板”等等,相信對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觀念的更新都會有極大的影響。 我認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忌諱“足不出戶”、“閉門造車”,要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但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往往在繁忙的工作中疲于應付,對社會變革,技術革命了解的不夠。這次學習中,安排了中國國防大學的馬駿教授主講了“國際形勢分析”,由清華大學的覃征教授主講了“中國信息化發(fā)展對未來社會的影響,開拓了視野,對理解國家的教育改革、教育發(fā)展很有幫助,意識到自身所從事的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更增添了做好今后工作的動力。 本次學習的缺憾就是時間太短,還有許多感興趣的內(nèi)容沒有安排學習,但不管怎么說,這是一次“饕餮盛宴”,養(yǎng)分充足,有待自己慢慢消化與吸收。感謝學校領導的此次活動安排,相信對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都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必將在全校掀起一波再次學習的熱潮! 清華大學――**實驗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者創(chuàng)新管理研修班學習體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 2015年1月24-26日,在學校的精心安排下,我和學校其他40多位老師一起參加了清華大學――**實驗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者創(chuàng)新管理研修班,有道是“走進清華園,就是清華人”。這三天的時間雖短,感觸卻深。 一、感受清華 我們是23日晚上入住清華園賓館,該賓館給人以安靜舒適的感覺。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到授課的教室,每人一份相關學習材料擺放在課桌上,學員手冊、詳細的課程講義,齊全的各種學習材料方便我們學習討論交流,充分體現(xiàn)清華嚴謹求實的作風。 走進 ……(未完,全文共8247字,當前只顯示330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清華學習感想(共6篇)) 上一篇:清華大學培訓班學習有感(共4篇) 下一篇:清華大學培訓體會(共7篇) 相關欄目:學習體會 學習材料 讀后感 思想?yún)R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