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淺談小班化教學背景下的文本再構(gòu) |
淺談小班化教學背景下的文本再構(gòu) 【摘要】上海英語教研專家朱浦老師這樣評價文本再構(gòu):“英語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學中重新整合教材,進行文本再構(gòu)。情境的巧妙串聯(lián),使文本再構(gòu)后的內(nèi)容與原有教材內(nèi)容相比顯得更加豐實、具體!蔽谋驹贅(gòu)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基礎(chǔ)水平的學生對知識和情感的需求,而且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讓英語課堂教學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和高效化。在小班化教學漸漸普及的今天,我們教師如何用活教材,進行文本再構(gòu),使其更能適應學生的實際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guān)鍵詞】 文本再構(gòu) 創(chuàng)設(shè)語境 提煉主題 文化意識 情感教育 小班化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的、個性化發(fā)展,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教師交流和溝通,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運用語言的頻率和機會大大增加,活動強度明顯增強,自信心也大大提升,對知識渴望和需求也會愈加強烈。如果我們的教師還是盲目地推崇教材,直接拿來就用、照本宣科,教學活動局限于教材所呈現(xiàn)的文本內(nèi)容。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僅僅學會了朗讀、背誦課文,或是某個特定語境下死板的句型套用,其表達的語言非常有限,甚至離開課本一無所知。這樣的課堂教學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一刀切”,大大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何談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隨著新一輪課標和小班化教學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教材使用中,一些教學內(nèi)容不太適合實際的教學。首先,有些內(nèi)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五年級下冊中的一些_節(jié)日,如Thanksgiving Day,我們的很多學生對于_國家所謂的“感恩節(jié)”一無所知。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依樣畫葫蘆,僅僅只是用句型:When is Thanksgiving Day? It’s usually in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130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1.Where——創(chuàng)設(shè)真實語境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ly take place?教師拿到文本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如在教學“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ome… . ”這兩個句型時,如果面對面進行簡單的詢問,就顯得不夠真實。顯然,這樣的問答不是隨時隨地都會發(fā)生的,所以我設(shè)計了幾位客人到朋友家玩的真實活動情境(客人:A、B、C三位學生;主人:G教師),并適當?shù)丶尤肓恕癢ould you like some…?”這一句型。 A、B、C:Hello. G:Hello. How are you? A、B、C: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G:I’m fine,too. Come on . Let’s have some food.(端出食物的圖片,依次問客人)What would you like? A: I’d like some fish. G: OK. Fish for you. A:Thank you. G: Would you like some fish,too? B:Yes. I’d like some fish.這時引導學生: If you like it,you can say “Yes,please.” If you don’t like it,you can say “No,thanks.”G: Would you like some fish? C: No, thanks. I’d like some beef. G(拿出一些飲料): 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s? A、B、C:Yes,please.(選擇自己喜歡的飲料說:I’d like some….)做客結(jié)束后還相互道別。接下來各小組根據(jù)自己手頭的食物圖片創(chuàng)作場景對話,在學生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表現(xiàn)得十分活躍,有在餐館點餐的;有在郊外野餐的;有的小組甚至編排了制作沙拉的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要重視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努力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孩子學會從學習中體驗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將學習的結(jié)果和自己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再構(gòu)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教材的特定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匹配的語境中學習。 2.What——提煉恰當主題 What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ly talk about?教師除了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真實語境,另外,還要善于在語境中提煉文本所表現(xiàn)的主題,使教學內(nèi)容更顯完整。例如新版PEP Book2 Unit 4 Where’s my cap? B部分Let’s talk,該部分原為Mike在家中問了尋找自己的帽子(cap)和媽媽進行的一段對話,主要學習句型“Is it in/on/under the…?”及其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一位教師通過對文本和插圖的仔細觀察,從中提煉出了 “camping”這一主題。確定這一主題內(nèi)容后,教師對文本進行了加工和創(chuàng)造,故事從Kiki和Lili兩人去野營展開(見圖1),先由Kiki準備野營的食物入手(Where’s my apple/egg/cap?),操練本課的重點句型“Is it in/on/under the…?”及其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見圖2)接著通過邀請Mike為由,自然過渡到課文的學習。最后在三個好朋友快樂的野營分享著各自的食物來結(jié)束(圖3) 圖1 圖2 圖3 為了讓教學凝成一個整體,該教師仔細研讀教材內(nèi)容后,巧妙地把教學內(nèi)容重組為“go camping”,還結(jié)合了A部分“Silly me.”的復習。課堂上,學生圍繞“找尋野營食物”這個主題,在對話中津津有味地學習和鞏固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生搬硬套教材,而是要結(jié)合教學實際,將教材挖掘提煉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點滴,使自己的教學過程形成一條清晰的“主線”。課堂教學有了這樣的“主線”師生的交流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在這個方向的指引下,學生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就不像是望著散落一地的珍珠,無所適從,而是用絲線將它們串成一條條鏈子,精彩呈現(xiàn)。 二、Why——對文本再構(gòu)更深層的思考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決定了它和其他語言的東西一樣,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但是,在現(xiàn)如今的小學英語教學中,一直以來過于強調(diào)其工具性。并且在這“唯工具性”的影響下,我們的教師過分關(guān)注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比較重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和評價,使得與其人文性相關(guān)的教學一直在等待自己的春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yǎng)心智、浸潤生命和豐厚思想。這些都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文本再構(gòu)時,不能僅限于考慮文本能帶給學生多少英語知識,還要關(guān)注于文本所帶來的人文性和教育性,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自己:Why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1.重視文化演繹 課標(2011年版)指出:“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币虼耍處熢谶M行文本再構(gòu)時,應盡可能將文本與其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體驗跨文化交際的 ……(未完,全文共7064字,當前只顯示340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淺談小班化教學背景下的文本再構(gòu)) 上一篇:有效開展小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幾點思考 下一篇:淺談?wù)Z篇意識下的整體性對話教學 相關(guān)欄目:綜合論文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