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啟思性”提問策略的實踐與探索 | ||
“啟思性”提問策略的實踐與探索 【內容摘要】: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思性”提問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主要手段。本文通過對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幾個“誤區(qū)”的曝光與分析,結合課堂教學及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啟思性”提問的原則和策略。 【關鍵詞】: “啟思性”提問 激發(fā)思維 把握原則 講究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數學課堂中的提問一定要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皢⑺夹浴碧釂柧褪悄軉l(fā)或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思維的提問,它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只有學生思維活躍的數學課,那才是真正高效的數學課。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怎樣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已是數學教師應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幾個誤區(qū) 1.片面追求課堂情境化,課堂提問缺少“數學味”!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边@里明確指出數學教學的內容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數學課一定要有“數學味”。 [片段一]:這是一個我聽專家講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108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1.“啟思性”提問應緊扣教學目標,要為教學主體目標服務。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設置。使課堂提問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切忌課堂提問信口開河、胡扯亂拉,把學生搞得暈頭轉向。當然當學生回答問題偏離了教學中心時,教師一定要及時拽住,不讓其跑偏方向。 2.“啟思性”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有難有易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皢⑺夹浴眴栴}設計應低起點、高落點,層層推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任何一個班集體中,因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學習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謂的“層”。教師在設計“啟思性”問題時,就要求“好、中、差”兼顧,設計出可供不同能力學生回答的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可使全班學生人人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真正體現新課程數學理念中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例如:在講三角形中位線的應用(浙教版八年級下冊5.6節(jié))時,課本有這樣一個例題:證明順次連結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我把該例題設計成如下問題串:(1)順次連結正方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2)順次連結菱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3)順次連結矩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4)順次連結平行四邊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5)順次連結等腰梯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6)順次連結一般四邊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7)順次連結四邊形各邊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的形狀與原四邊形有什么關系?你能總結出規(guī)律嗎? 學生在解答上述問題時,層層推進,并且在問題的已知條件與結論的改變中真正體驗到順次連結四邊形各邊中點所成的四邊形的形狀與四邊形的對角線的位置、長短相關,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的精要所在。 3.“啟思性”提問指向要明確,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現狀,切忌空泛不實。數學教師的課堂提問一定要指向明確,不能空泛不實、為問而問。例如在一堂導入“變量與函數”的公開課中,教師在課堂導入時為了追求課堂的情境趣味性,先讓學生動畫欣賞—— “孫悟空大戰(zhàn)二郎神”(3分鐘),然后教師引課: 師:“同學們,在剛才的動畫欣賞中,你發(fā)現了什么?”(教師此問的設計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二郎神隨孫悟空的變化而變化來引入課題)由于教師的問題指向不明,學生的回答可謂是五花八門,學生就是回答不出教師想要的結果,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事實上教師的這一動畫欣賞有實在的數學意義嗎?這本身就是一種“削足適履”式的偽情境。所以教師的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啟思性”問題的設計都要緊扣教學目標、指向明確,否則學生就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4.“啟思性”提問要有一定的思維價值,以啟發(fā)學生的主動思維。教師要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啟思性”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索的興趣。例如在一堂數學公開課中,學生在學了“倒數”的概念后,教師問學生:“你能說出2的倒數嗎?學生:“”;“3的倒數呢?”學生:“”。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這樣的問題就缺少思維價值,不是“啟思性”提問。事實上教師在問了“2的倒數是多少后?”緊接著可問學生“的倒數是多少?”“的倒數是多少?”“你能說出的倒數嗎?”“什么數的倒數是它本身?”這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求一個數的倒數,就有一定的思維量、思維價值。學生必須進行認真思考才能準確回答,這樣能加深學生對“倒數”的本質意義的深化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初中數學課堂“啟思性”提問的策略 1.要密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或感興趣的情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外部刺激喚起主體的情感活動時,就更容易成為注意的中心,從而強化理解和記憶,相反則不能喚起情感活動,主體對他熟視無睹。生動良好的情感體驗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在問題的設計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在上《二次函數的應用》一課時,出示一幅姚明中遠距離投籃的圖片(球運行到拋物線的中間位置)。“想知道姚明這次的投籃能投進嗎?”學生興趣盎然,動手畫圖建立拋物線有關的直角坐標系進行探究,效果很好。只有觸動學生心靈的提問,學生的探究欲才能被真正激發(fā)出來。 2.設計發(fā)散性思維或逆向思維的“啟思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設計發(fā)散性思維的問題或逆向思維的“啟思性”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例如在初一學生學了“直線、射線、線段”的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平面內有4個點,過其中的任意兩個點能畫幾條直線?”這個問題的思維過程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適合各種層次的學生。事實上,這個問題的解答要體現數學中的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當這4個點在同一直線上時只有1條直線;當3個點在一條直線上時有4條直線;當4個點中的任意3個點都不在一條直線上時有6條直線;所以本題的完整答案是1或4或6條直線。又如給你一個正方形截去一個角后,剩下的圖形是一個幾邊形?學生興趣盎然,通過畫圖探究后,學生得出答案是“三角形或四邊形或五邊形”。也可設計逆向思維的開放性問題,培養(yǎng) ……(未完,全文共5878字,當前只顯示283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啟思性”提問策略的實踐與探索) 上一篇:淺析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式的新模式 下一篇: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點滴應用 相關欄目:大學生 社會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