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淺談 |
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淺談 無聲的德育,有聲的教育 無聲的德育,有聲的教育 ------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淺談 我們著名音樂家洗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jīng)過》中曾有以下的回憶,我寫自以為比較成功的作品《風》的時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我住在巴黎一間七層樓上的小破房子里,那夜又刮大風,我沒有棉被,睡也睡不著,只得點燈寫作,寒風打著墻壁,穿過門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著猛烈撼動,一切人生的、祖國的苦、辣、辛酸,都洶涌過來,我不能自已,借風抒懷,寫成了這個作品。在我國歷史上也早就有孟母三遷(遷居)的故事,這些都說明環(huán)境對于人的身心發(fā)展,潛能開發(f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面育人是校園文化的宗旨,我校在這方面的嘗試是用無聲的德育,進行有聲的教育。] 一、無聲的德育 我們知道,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的空間,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精神指向為核心,以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活動和行為規(guī)范為主要內(nèi)容。學校無小事,事事育人。為了營造處處是課堂的人文環(huán)境,我校在環(huán)境布置上,注重從小處入手,從各個方位入手,讓學生接受無聲的熏陶。如:學校教學樓的墻面上,醒目地寫著學校的校風、班風和學風。新學期伊始,全校二十個班級的班主任老師總會出好一塊手抄報,圖文并茂放在教室前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上面是科任老師的新學期寄語: “歡迎回家” “孩子,歡迎你回來!” “新學期,你我一起努力!” “祝福你,新學期,進步多多,收獲多多!”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再看下面的署名:有的是“愛你們的老師”,有的則寫“你們的朋友”,還有的寫“與你一起成長的人”……孩子們對于這些寄語,真的非常喜歡,有的走進校園看一遍,報好了名,離開時再仔細地讀上一遍,然后帶著喜悅上路。 如果說上面的寄語是小處入手的,那么,除了教室前的,還有校園里懸掛的橫幅標語:“新學期,師生一起律動”、“讓我們一起追求成功”師生一走進校園,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積極的情緒力量。 雖然,我們的校園并不大,但是,校園里處處有美麗的風景線。你看,行人一走進校園,從校們口一直到教學樓,才一百多米的距離,其間種上了13棵小樹,每顆小樹下面,是學校里三到六年級各班展出的中隊快訊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153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快樂成果袋”,一排排靜靜地整齊地陳列在教室架子上,里面記錄著孩子點點滴滴的成果,動態(tài)地展示著孩子成長的軌跡。班隊課上,老師會讓孩子進行成果交流,學校分年級也會進行成果袋的展示,課余飯后,孩子們總是喜歡站在成果袋前,翻翻、看看,比比,“你的進步比我大”,“你的成果比我多” 、“你的袋子比我豐滿,我要趕快行動……”孩子們就這樣欣賞著、比較著,進步著,內(nèi)心世界也就豐盈著、收獲著,喜悅著……他們心中的目標會漸漸明朗起來,他們的潛能會慢慢開發(fā)出來,他們的個性也會飛揚起來…… 也許快樂成果袋是靜態(tài)的,但是這樣的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設所形成的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無法企及的,它已經(jīng)悄然地告訴了孩子那些是應該做的,那些是應該堅持的品質,目標在哪里?良好的競爭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這些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師成果袋”的誕生,是學校在對孩子關心的同時,又關注了老師的體現(xiàn)!拔医逃、我思考、我存在……”,是教師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成了校園文化新的風景線。同時,一個成功的教師必然教育更多成功的孩子,為使校園文化的功能效力發(fā)揮最大,老師的教育行為方式也在不斷地革新。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說到: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能最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紙一畫,圖書資料,綠化、美化,“三風”建設,無不對師生的成長起作用,那是有聲的教育。優(yōu)點卡、快樂成果袋,走進綠色的“童話”……這是實實在在的德育,這是以文化育心靈的德育。如果我們在校園文化的細微處都注意建設、引導,必將使我們的孩子感悟美好的人生,培植他們健康向上的心靈。 《塑造愛國與成才信念,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愛國成才教育的操作關鍵在于以愛國與成才為基本思想的理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體現(xiàn),如何有效地提高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揭示以愛國與成才為基本思想的理念在當前中學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反思以愛國與成才為基本思想的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建設中應有的地位,并探討它的自身建設規(guī)律。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們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我們明確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課題開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這個特殊場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主體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chuàng)制并共享的,以文化沖突與統(tǒng)整為表征的亞文化系統(tǒng)。它體現(xiàn)在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亦稱隱性課程)兩方面,顯性課程指學校規(guī)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規(guī)范等,潛在課程包括校園建筑、文化設施和環(huán)境布置等有形環(huán)境和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文化生活、集體輿論、心理氣氛以及校園_觀點、信念等無形環(huán)境。后面的這些校園精神和校園價值觀等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核心內(nèi)容,對于整個校園的生存和發(fā)展都具有指導意義,是校園建設的無形資產(chǎn),與學校的辦學質量連接在一起的,是學校重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素之一。我們應當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 作為一種潛在的隱性課程為主的校園文化,在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_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悅性等特點。校園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觀的表達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過學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優(yōu)美的物質環(huán)境所施加給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感染、熏陶而實現(xiàn)的。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才能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愛國成才觀,必須把握好如下幾個原則。 首先,教育性原則。古人云:“百行以德為首!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建設的好壞,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民眾的精神狀態(tài),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yè)的興亡勝衰。道德興,國家興;道德興,民族興--這是現(xiàn)實得出的結論。學校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場所,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須突出教育性特點,時時、處處把握教育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潛在的導向功能。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發(fā)學生學習成才的規(guī)律,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形成正確的愛國成才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習成績。 其次,科學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的一項整體工程,它涉及面廣,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學校應精心統(tǒng)籌,科學規(guī)劃,合理安排,避免出現(xiàn)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學生課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組織系統(tǒng),從領導機構到專、兼職輔導老師,再到學生必須環(huán)環(huán)相扣;二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合理安排活動的內(nèi)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滿足不同年級、不同特點、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最后,藝術性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藝術眼光,要讓學生通過學校的設施、氛圍等,處處受到藝術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園環(huán)境的綠化、美化,應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點,陽春蔥籠滴翠,盛夏濃蔭覆地,涼秋紅楓似火,寒冬松柏長青;校園建筑的設計、景點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爽心悅目的感覺;學校文化活動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努力使活動開展得新穎、活潑有趣,使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們主動、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靈在無形之中得到凈化。 目前,我們已經(jīng)做的一些工作: 1、 發(fā)掘環(huán)境文化。 學校無閑處,處處熏陶人。環(huán)境不僅是學生生活的空間,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明素質的載體。我們發(fā)掘、利用校園的環(huán)境,形成了濃厚的立體環(huán)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墻一板都能說話,都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關情”。教室里、走廊上,懸掛的是歷屆畢業(yè)生以及在校普通班、美術特色班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又兩次動員各年級全體學生收集格言警句,要求在愛國與成才的主題下,結合兩個信念:只要努力學習,每個學生都可以成才;熱愛祖國,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收集有關人格、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等的格言警句,每班選定名人或自編的共兩條格言警句經(jīng)過加工制作分別布置在教室內(nèi)外。通過個別訪談,我們了解到這些格言警句的確對部分同學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哲理雋語讓學生體會,凡人小語使學生共鳴,名人名言叫學生醒悟思索。課題組還提議組建!靶∮浾邎F”,創(chuàng)辦校報《晨曦報》,建立長橋中學網(wǎng)站,?⑿蠹皶r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學校將原有的宣傳櫥窗留出一半作為愛國成才教育的專欄,定時更換其中的內(nèi)容,學生和老師們課余時間看專欄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學生生活 ……(未完,全文共9921字,當前只顯示398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淺談) 上一篇:村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建辦及運行情況匯報 下一篇:在全區(qū)艾滋病防治攻堅工作會議主持詞 相關欄目:文化 宣傳講話 綜合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