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黨課:從“三封家書”中品讀信仰的力量 |
黨課:從“三封家書”中品讀信仰的力量 (視頻片段)相信大家對這個電影片段并不陌生,這就是電影《紅河谷》其中的一節(jié)片段,影片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并肩抗戰(zhàn)的英雄傳奇故事。由于戰(zhàn)爭,一切本該屬于這里的寧靜,被那來自_所謂的“文明”侵蝕,但電影里的女主人公丹珠傲然挺胸宣告著,西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驕傲如女神,在敵人面前放聲歌唱,引起所有藏民們的回和。他們不管_文明是否走在世界的最前頭,是否是最先進的文明,他們只知道,這片土地,是他們的文明,有他們的信仰。藏民們對信仰的堅守,他們的信仰讓人震撼又感動,觸動人的心靈,這是藏族人的信仰,燒香拜佛、藏民朝拜、人逝天葬,哪怕藏民們每天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糌粑,他們依然感覺過得很幸福,這些都是因為信仰的力量。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需要信仰,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生活中需要信仰。所以今天按照計劃安排,我想圍繞“信仰”這一話題與大家聊一聊。說到信仰,我想到央視熱播節(jié)目《信•中國》,節(jié)目以“信”為載體,從2000多封歷史書信中選取了50多位共產黨人寫給親人友人的書信,并通過一位位“信使”的真情展讀,講述了50多個不為人知的紅色感人故事,每一個故事傳遞的都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內核,都充滿了“發(fā)現、感動、震撼、振奮”的力量。 “人無信仰不立,黨無信仰不存”,那什么是共產黨人的信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99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第二封信:是朱德寫給前妻陳玉珍的一封信。(音頻播放) 玉珍: 九月十二日的信于九月二十七日在前線作戰(zhàn)區(qū)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況如同一日,家中支持多賴你奮斗,我對革命盡責,對家庭感情較薄,亦是常情,望你諒之。莊弟及理書、尚書、許明揚等,現在還存否,做什么事?在何處?統(tǒng)望調查告知,以好設法培養(yǎng)他們上革命戰(zhàn)線,絕不要誤此光陰,至于那些望升官發(fā)財之人,絕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累之人無妨多來,我們軍隊是一律平等待遇,我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已十幾年,快愉非常,因此無論什么事都可辦好,平南飛陜,尚未見面,是否來山西還不知道,以后不亦花去無用之錢來看我,除了能作戰(zhàn)報國的人外,均不宜來。我為了保持革命軍隊的良規(guī),從來沒有要過一文錢,任何閑散人來,公家及我均難招待,革命辦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處置,我從不過問,手此致復,并問親友均好。 朱德九月二十七 這封信寫于1937年9月27日,朱德時任八路軍總司令,從1927年以后的10年間,朱德成為國民黨懸賞緝捕的要犯,被迫與親友也隔絕了書信聯系。由信可知,朱德與陳玉珍已有十多年沒有見面了,彼此音訊不通,朱德在外投身于革命的滾滾洪流,而陳玉珍則在四川照顧著家庭。信中那句“至于那些望升官發(fā)財之人,絕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累之人無妨多來”、“除了能作戰(zhàn)報國的人外,均不宜來”。啟示我們:共產黨員應具有把黨和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個人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幾十年后,朱德在接受一名意大利記者采訪時說道,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一杯水都沒倒。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可無國哪來家?精忠報國又何嘗不是忠孝為家。朱德司令為了新中國鞠躬盡瘁,一生為國奉獻導致了九十歲時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朱德的家信告訴我們:共產黨員在國家危難之際之所以能夠無私奉獻、拋棄一切,就是因為他們具有堅定的必勝信仰。 南昌起義失敗后,剩下的殘余部隊800人走到天心圩,一無給養(yǎng),二無援兵,時近冬天,官兵仍然穿著單衣,有的甚至穿著短褲,打著赤腳,連草鞋都沒有;無處籌措糧食,官兵常常餓肚子;缺乏醫(yī)療設備和藥品,疾病流行,饑寒交迫。如果不是歷史已經做出了證明,誰能相信這支殘兵能夠保存下來,并且由它發(fā)展而來的力量能夠在22年后奪取全國_呢?如果在他們最困難、最無望的時刻,沒有朱德和陳毅表現出磐石一樣堅定的“共產主義一定勝利”的信仰,誰又能阻止這群饑寒交迫的殘兵分崩離析呢?現在,有些同志想自己事多,想單位建設少,家里有點風吹草動就想請假回家;面臨利益得失時,憂個人后路多,思單位前途少。有些同志認為在位即奉獻,奉獻就有功,犧牲奉獻精神打了折扣。試問,當黨和人民需要之時,我們有些黨員還能否忠于職守、無私奉獻呢? 第三封信:是趙一曼寫給自己兒子的一封信。(音頻播放) 寧兒: 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機會再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你的母親趙一曼于車中 1936年8月2日 這是趙一曼行刑前,在日寇開往刑場的列車上,寫給自己幼小兒子的遺書。信中的寧兒,是趙一曼兒子的小名。趙一曼,四川宜賓縣人,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21歲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六期,“九一八”事變后,主動要求到東北工作,得到黨組織的批準。臨行前,她只得將還在襁褓中的幼子留下,然后硬著心腸流著淚離開了,可誰知此一別就再也沒能與兒子再見。1935年11月,在與日軍的一次作戰(zhàn)中,趙一曼率部突圍,子彈打斷了她的左腿骨,昏倒在雪地里被俘,趙一曼從被捕到走上刑場,歷經了整整九個月,她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酷刑:汽油灌、皮鞭抽、烙鐵燙、鐵條扎等,身體多處白骨外露,多處炭化,她卻半點信息也不肯透漏。敵人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真實名字叫李坤泰。最后她說“你們可以讓整個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亂泥,可是你們消滅 ……(未完,全文共4667字,當前只顯示259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黨課:從“三封家書”中品讀信仰的力量) 上一篇:傳承紅色基因矢志不忘初心 下一篇:區(qū)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研討發(fā)言 相關欄目:黨課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