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演講講稿:在路線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
演講講稿:在路線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學以致用 重在踐行 根據局路線教育活動安排,今天與大家交流關于學習與實踐的話題,也是自己多年來的經歷經驗,感悟感知,與大家共勉。 這次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習,可見學習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把學習作為一項重大政治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也彰顯了學習的魅力和意義。我匯報的題目是《學以致用 重在踐行 在路線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主要講4點8個字:苦學、多寫、勤思、熟慮。 一、苦學 在第一堂黨課上,樊局長給我們講了很多關于學習的典故,“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胸有成竹”等等。這些典故背后的歷史名人,無一不是靠苦讀、苦學成就了一番雄圖大業(yè),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話,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可見學習是一件苦事。古人有“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說法,然而,學習也并非真的就苦,當你真正入進去后,你會發(fā)現,學習也是一件樂事。我認為,苦和樂一種感受,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苦中有樂,苦盡甘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祖先遺留下的科考制度?瓶贾贫仍谥袊延星隁v史了,當時的科考,要比_的世襲制度先進的多。主要是給平民百姓提供了仕途之路,只有你上榜,就能有職位。所以,社會低層家庭的孩子,朝廷無人做官,家無萬貫家財,唯有這一條路。也就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102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寫東西是思維的強化訓練。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經常寫東西,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問題意識,提高對社會現象的敏感性,從而能夠在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發(fā)見奧妙。讀而不寫,只是學習過程和娛樂過程;只有開始動筆,才算進入思考狀態(tài)。 第二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個人,長期不在思考狀態(tài),讀書再用功、再刻苦,也很難有真正的領悟和啟迪,也難收事半功倍之效。多寫能夠把一個人的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學識都調動起來,遣上筆端、派上用途,并能夠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寫作,說到底,也是一個熟練工種。所以我們應養(yǎng)成多寫的習慣。 我們有的同志,上班很多年,連一個一兩頁的小材料都不會寫,這樣的人,大有人在。關鍵是要多寫。大文章寫不了,就從小材料入手。比如,論文可以選擇小些的題目,只要有所發(fā)現,就可以動筆,在沒有十分滿意的題目時,完全可以寫八分滿意的題目;在沒有找到大題目之前,不妨先寫小題目。 第三句話,“十年磨一劍”。所謂“十年磨一劍”,就是提倡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經營傳世之作。但多有人誤解或曲解了這句話本意,將其用作勸導學人不能一鳴驚人就不要動筆的根據,真是害人不淺。確立題目,擬出提綱,而后圍繞這個題目不斷搜集、整理資料,不停地動筆撰寫,集腋成裘,而不是毫無目的、漫無邊際地光讀書、不動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縱是一萬年,也不會磨出任何一支劍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抓住了意義空前的課題,并進入攻關狀態(tài),不消說十年,即使花更多的時間,也值。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就花費了近三十年時間;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僅醞釀、搜集資料就花費了十一年,從1842年開始撰寫提要到1859年出版,又經歷了十七年。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傾畢生精力寫出不朽巨著《紅樓夢》;德國詩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先后寫了六十年,直到他八十一歲的晚年才全部脫稿。 在路線教育活動中,我們除了記筆記、搞調研、寫心得外,還要沉下去,坐下來,多寫一些啟迪心智、感悟人生、修身修德的東西,達到學而思、思而寫、寫則精、精則進步的目的。 三、勤思 美國19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美國文藝復興的領袖,歐洲?si饕宄繃髟諉攔姆⒀勻?-愛默生說:思考是行為的種子。 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作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狄德羅曾經說過:知道事物應該是什么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么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實踐證明,只有勤于并善于思考,才能學得更快,悟得更深,做得更好。在路線教育活動中,必須牢牢把握好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這里,與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第一,思考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些同志學習熱情很高,書看了不少,輔導聽了不少,可對有關問題仍然是一知半解,既達不到思想上的升華,也無法糾正認識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思考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習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只有通過思考,才能溝通和建立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使靜止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變成自己的財富。思考,是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提煉、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在路線教育活動中加強思考,就要深刻領會其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歷史地位,并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只有這樣,學到的理論才是系統(tǒng)的、全面的,學習的效果才會好。 第二,思考是促進運用的必要手段。從學習到運用必須經過“思考”這個橋梁,否則就容易“變形走樣”。要解決學習與運用之間的矛盾,克服“學歸學,干歸干”、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現象,把勤奮學習和積極思考結合起來,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科學的思維方法,轉化為對客觀現實的準確把握,轉化為指導工作的正確思路,找準路線教育與水利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積極探索水利改革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要針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思考,摸索出切實可行的辦法,總結出管用的路子,使理論真正能貫穿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從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進行思考,按照“三查、三問、三思”的要求,正確對待過去工作中的成功經驗,正確對待業(yè)已熟悉的工作套路,探索形式與內容、方法與效果相統(tǒng)一,有利于水利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發(fā)展思路。 第三,思考是轉變領導作風的有力武器。對領導干部來說,是不是善于思考,不僅是一個學習方法、工作方法問題,也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有的同志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工作卻沒有什么起色,為什么?不能、不愿、不會思考,是一個重要原因。只有深入思考,理清工作思路,找準工作重點,工作才會有起色、有進步;只有深入思考,形成正確的思路和觀點,才不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深入調查研究,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思考和分 ……(未完,全文共4777字,當前只顯示265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演講講稿:在路線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上一篇:加強學習嚴于修身提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自覺性 下一篇:鎮(zhèn)人大評議大會上的工作匯報 相關欄目:精彩演講 教育 創(chuàng)建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