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干部學習講稿:經學概論 |
干部學習講稿:經學概論 課程前言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經學的問題。經學在傳統(tǒng)學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以來卻經學的衰落,經學幾乎成為了一門絕學,很少有人再去研究經學。最近幾年隨著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經學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有學者甚至預言經學會在今后成為一個學術界的顯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傳統(tǒng)學術中,經學的積累最為豐厚,典籍最為眾多,但近代以來我們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地,學者更多地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子學,尤其重視哲學史、思想史的學者上頭,尤其是重視哲學史、思想史的學者中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把學術的注意力轉向經學一定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況且經學在歷史上發(fā)揮的作用是遠遠要大于子學的。到底什么是經學?經學在歷史上經歷了怎么樣的發(fā)展過程?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今天來作一個簡要的討論。 一、什么是經 (一)對經的簡介 首先我們來看什么是經?關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從字義上去探討,認為織物的縱線或直線,近代以來有些學者否定經的重要性,經不過是經緯的經,縱線而已。其實這個說法沒有太大的意義,經是常道,在古人認為經久不變的義理、法度、原則,這個說法是出自班固的《白虎通》,只有這樣的東西還可以成為是經。 什么樣是可以成為經的呢?當然這是一個逐步的歷史選擇的過程,我們后面就可以說到,其實就是五經或者叫六經,是在當時被人們看作是經,但這個經的內涵是在不斷發(fā)展的,以后在儒家里面逐步地演變成為十三經,后邊我們會詳細地說明。我們來看先秦的典籍中,也會有經這樣的說法,比如在《荀子·解蔽篇》中說有《道經》,它用了這個經,在儒家里面又說《孝經》,它也有了這個經,墨子有《墨經》,都有這個經,這個經在那個學派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說在他們這個學派內部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經典。但歷史最后選擇的是由儒家孔子所傳播下來的六經,這成為了我們傳統(tǒng)國學中認為的經學。這是一個逐步的歷史的選擇的過程。 關于六經這個說法,我們可以見于《莊子·天運篇》,它里邊有這樣一段話,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孔子對老子說:我學習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經書已經很久了,有這么一個內容。在《莊子·天下篇》里面它對六經的內容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它說,《詩》以道志氣,《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它有這樣的說法。 在前些年公布的郭店竹簡有《語叢一》,這個《語叢》共有四篇,其中第一篇里面有這樣一段話,“《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詩》,所以會古今之志也,《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禮》交之行述也!边@個“交”是交往的意思!稌,很可惜,這一塊竹簡殘掉了,具體內容我們不知道了。 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有了六經這個概念了,而且六經,大家一般認為是和儒家有關系的,和孔子學是也關系的。但我們要注意一點,六經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205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我們既然講《周易》的話,一定不僅僅是停留在經上,同時還有傳。正是由于這個傳,古人傳說中所認為孔子所作的這個傳使這樣的一個《周易》本來是一個占筮之書成為了一本哲理之書。所以,這個傳的地位非常之重要,但現在學術界里面對于《易傳》的成書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認為,因為這七篇作品中風格不太一樣,形成的年代恐怕也有先后,所以一般的學者不太會認為都是出于孔子一人之手,部分是出于孔子,這一點大家還是認可的。這樣來解釋,孔子作一部分,然后弟子又發(fā)揮了一部分,這樣的解釋是比較合理的!吨芤住芬脖豢醋魇侨航浿,它的地位是最重要的。為什么?因為它談的是義理的問題,所以它有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 2、《書》 我們說《書》主要是指《尚書》,它主要是古代夏商周等朝代的歷史文獻的一個匯編,它里面記載了很多古代圣王法號命令等這方面,所以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稘h書·藝文志》就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惫糯臅r候,天子有什么活動,旁邊有史官一定要記錄下來,所以《尚書》恐怕是這樣而來的!渡袝分苑Q為“尚書”,是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說明它歷史久遠。從《尚書》中的記載來看,里面有周公對殷人的訓話,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殷代的時候,它已經有典冊(類似于今說的檔案),《尚書》恐怕也是古代記錄這種典冊這種東西的匯編了。除了夏商,主要還是《周書》比較多一些。 孔子收集了散失的古代的文獻并加以整理,將它編訂為了一部寄寓著儒家的政治理想的一部著作,這就是《尚書》,所以《尚書》在儒家的思想中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他們通過《尚書》來宣揚二帝堯舜,三王夏禹、商湯、文武周公的政績來闡明儒家_平天下之道,以為當世法,所以儒家所倡導的“道統(tǒng)”等思想就是通過《尚書》確立起來的。我們在讀《中庸》的時候,“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一方面學習的是堯舜,另一方面學習的是文王、武王,堯舜和文王、武王的士氣和言論當然就在《尚書》中保存下來了,所以《尚書》也是非常重要的。 3、《詩》 還有一個是《詩》(原稱《詩經》、《詩三百》),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的總集。收的作品從《商頌》,商代就有了,下到了春秋時期,前后有好幾百年。它因為有305篇,有時候也被稱為是《詩三百》,古代的時候有采詩獻詩的活動,天子會派出行人到各地去搜集民間的詩歌,搜集民間的詩歌當然不僅僅是一種純粹文學的活動,不僅僅是天子喜歡閱讀詩歌,所以到民間去搜集,不僅僅是這樣子的。它還有了解民間對政治議論的這樣一個目的在其中,所以它的功能是政治性為主的,類似于我們今天手機、微博、微信上頭傳播的一些段子、順口溜這樣的東西,那我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管理者,老百姓在想什么,他對我們的政治滿意還是不滿意,那我們把這些東西搜集來看一看反映的是哪些問題,如果他真是一個賢君明相的話,那我就根據老百姓的意見作出一些政治上的改革處理。所以《詩經》中的采詩制度有這方面的考慮。 所以,《詩經》中又分為《風》、《雅》、《頌》這三個部分,《風》主要是來自于民間,由樂師去搜集整理的!堆拧泛汀俄灐分饕且恍┕俜降,它主要是歌功頌德或諷諫之作,往往出自貴族之手。據《史記》記載,當時古詩有三千余篇,孔子在這個基礎上加以刪訂,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然后編為了《詩三百》,所以《詩三百篇》的流傳也是經過了孔子的整理。三千篇如何去理解?一方面,篇數很多,但這里邊又有去其重這一句話,說明這三千篇搜集來的詩歌很多都是重復的,一篇出現了好幾次,最后去其重,最后保留下來305篇,305篇里邊是和《樂》合在一起了,所以孔子皆弦歌之,每一篇背后的都譜有曲,是越來歌頌、歌唱的。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但到孔子的時候有些曲目已經混亂了,孔子重新進行了一個編訂和整理。 所以,孔子刪詩和編訂詩的話也不僅僅是個文學的目的,它還有更重要的是一個教化的目的,所以存先王之遺教,這個目的更為重要一些,所以古代有詩教的傳統(tǒng)。在《禮記·經解篇》中就有這樣的說法,溫柔敦厚,《詩》教也。這是《詩》教的傳統(tǒng)。近代以來,我們由于學術風氣的變化,很多學者是把《詩經》當成一個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看,特別是把里面很多《國風》的部分當成是民間的情歌來看待的,那么這個看法和古人的理解還是不一樣的。在孔子,絕不僅僅是把它看成是一個純粹男女之間的情歌來看待的,更重要的背后它是有一個施教的理念在其中的。 4、《禮》 再一個是《禮》,《詩》、《書》、《禮》,《禮》也是比較復雜的,我們今天說到禮往往是三禮,《儀禮》、《周禮》、《禮記》,這是我們今天說的三禮。但是孔子講的詩書禮樂中講的禮到底是指什么?是指三禮中的哪一禮,它指的是三禮中的《儀禮》,《儀禮》主要記載的是古代禮儀的儀式、儀節(jié),我們有機會就打開這個《儀禮》來看一下,比如士相見里兩個士(當時的士是身份的象征)見面該怎么見,先走一步,怎么作揖,再怎么還禮,很復雜,很繁瑣,我也曾經看過《儀禮》,《儀禮》必須要有人親自去操作,找?guī)讉人在那兒去按照他的說法一步步去演示,或者誰能做成動畫把它演示一遍,這下一看就清楚了,單看文字就很繁瑣,半天搞不明白,看了前邊忘后邊。中國古代是一個禮儀的社會,所以威儀三百,禮儀三千,人們的行為舉止都有一套禮儀規(guī)范,所以孔子講的,不學禮數無以立。你不學禮你無以自立這個社會,你不懂得怎么跟人交往。我們經常講_,好像禮不太重要了,其實不完全對,禮過分地繁文縟節(jié)當然有它的問題,當然禮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禮的精神就是敬(對他人的尊敬),所以這個禮,其實孔子說的這個禮主要是指儀禮,儀禮記載著禮儀的儀節(jié)。這個《儀禮》又稱為《士禮》,因為它主要記載的是士這個階層的禮儀,關于天子諸侯的很少,主要記載的是關于士人的禮儀,所以稱之為是《士禮》。所以這個禮也是孔子非常重視的一門課程,所以他經常向弟子來教授,以后怕這個失傳,所以把它記載下來,所以是儀禮。 三禮中還有一部《周禮》,《周禮》是一部官制,所以將它稱為《周官》,它和《儀禮》還不太一樣!吨芏Y》(《周官》)這部書傳統(tǒng)說這是周公所作,所以它是個經,它的地位很高,它之所以為經是這個原因。但是近代以來學者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一部流行的偽作,大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戰(zhàn)國時代出現的一部著作,它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 《禮記》又被稱為《小戴記》,因為它是戴圣所編定的,當時漢代的時候有戴德和戴圣,戴德所編是《大戴記》,戴圣所編是《小戴記》,那《禮記》是什么?我們打開《禮記》看一下是四十九篇!抖Y記》內容上說,其實主要是孔子弟子七十二子以及后學的一些作品。《禮記》的特點是,“記”是對經文的一個解釋、說明和補充的內涵,所以《禮記》主要是對禮的精神和意義的一個解釋說明,來闡發(fā)儒家禮治的這樣一種思想,這是《禮記》!抖Y記》當然非常重要了,所以《儀禮》講的是禮的儀式、節(jié)文,具體的規(guī)定,我們見了面,怎么來作揖,怎么來行禮這些東西!吨芏Y》是一部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的一套政治制度,《禮記》是禮的一種思想和原理,這是三禮之學,但是孔子的時代講的《詩》、《書》、《禮》、《樂》主要還是指的是三禮中的《儀禮》這部分,《周禮》和《禮記》是相對晚一點出現的。 5、《春秋》 再一個是《春秋》,《春秋》本來就是周代史書的通稱,古代史書是按照編年體來編的,所以用《春秋》來之稱。像《墨子》中說的“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那就是周的史書、燕的史書、宋的史書等,然而當時也有其他的一些稱謂,晉之《乘》,楚之《梼杌》,晉國稱為《乘》,楚國稱為《梼杌》,但一般是稱為春秋的。所以魯國的史書也被稱為《春秋》。所以《春秋》是孔子根據魯春秋編訂的一本書,從這以后《春秋》就成為了一個專名了,因為它經過孔子之手,那就成為是《春秋經》了,而別國的那些《春秋》,其他各國也都有史書,這個沒有保存下來,失傳了。 《春秋》是不是僅僅是一部史書,當然不是,至少歷史上的儒者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孔子這個修《春秋》的寓意深刻,《孟子》就說孔子為什么來作這個《春秋》呢?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非常混亂,出現秩序了,邪說暴行又作,世衰道微,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今天這個臣子殺了他的國君,明天這個兒子殺了他的父親,社會上的這樣一些混亂現象不斷出現,這時候孔子擔心起來了,孔子懼,作《春秋》。所以,《春秋》是天子之事也,這些話很耐人尋味!洞呵铩肥翘熳又,什么意思?本來編寫《春秋》只有在天子的名義下和指導下才能進行的,孔子本來是一個布衣,你沒有資格來寫《春秋》的,但是孔子卻以布衣之身行天子的事,來編寫這樣一部《春秋》,寓褒貶于其中,所以就講了《春秋》是天子之事也。所以,《春秋》不僅僅是在于它表面的文字,還在于它背后孔子所寓意的那個義,即對歷史事實的一種評判,這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為這一點,它可以看成是一部經書。 (四)經說法演變 我們說的經學主要是指五經,因為《樂》經已經失傳了。這是最早的。但以后,經學不斷地發(fā)展,2000多年,它的經書內容也是在不斷增加的。像以前只是一些傳和記這樣的作品也被升為經了,傳和記是對經的一種解釋、補充、說明,因為漢代的學者把經看作是最高的,把一些子書,地位本身沒有那么高,但你可以幫助我們來理解這個經,把這部作品稱為傳和記。比如在東漢的時候,在五經之外增加了《論語》和《孝經》就成 ……(未完,全文共14813字,當前只顯示534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學習講稿:經學概論) 上一篇: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情況報告 下一篇:干部學習講稿:公務員管理和公務員培訓(下) 相關欄目:干部 公務員 組工 組織講話 黨會報告 學習體會 學習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