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主題教育黨課講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 |
主題教育黨課講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 一、深刻認識歷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它承載著過去的輝煌與苦難,也蘊含著未來發(fā)展的智慧和力量。_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們的先輩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輝煌成就。從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到唐詩宋詞元曲,從雄偉的萬里長城到精巧的蘇州園林,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來源。同時,歷史也記錄了我們民族所經歷的苦難和挫折,如近代以來的列強侵略、戰(zhàn)爭頻仍,讓中國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但正是這些苦難,激發(fā)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和抗爭精神,推動著我們不斷探索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道路。 歷史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科書。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深刻認識黨的初心和使命,從而更加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例如,通過學習黨史,我們知道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_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些歷史事實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正確的,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利益的。 (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蘊含著豐富的_理政智慧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我國古代的許多史書,如《資治通鑒》,就蘊含著深刻的_理政思想。該書原名《通志》,書名之意在于“鑒于往事,資于治道”,通過對歷史上興衰成敗的記載和分析,為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_理政的成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127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二)吸取歷史上王朝興衰的教訓 歷史上,許多王朝由盛轉衰,最終走向滅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例如,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嚴刑峻法,橫征暴斂,濫用民力,修建長城、阿房宮等大型工程,導致民怨沸騰,最終引發(fā)了農民起義,秦朝二世而亡。 唐朝后期,政治腐敗,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不斷,加上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使唐朝由盛轉衰,最終走向滅亡。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困苦,加上后金的入侵,明朝內外交困,最終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_。 這些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個王朝或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重視民生,減輕百姓的負擔;要加強吏治,懲治腐;要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防止地方割據和內亂;要居安思危,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 (三)借鑒歷史上的改革經驗 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進行了各種改革嘗試。這些改革有的取得了成功,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有的則以失敗告終,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例如,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通過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和軍功,建立縣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增強,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旨在通過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然而,由于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加上變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最終導致變法失敗。 這些歷史上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改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但改革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符合國情和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注重策略和方法,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改革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勇氣,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 三、從英烈故事中凝練品格樹浩然氣節(jié) 英烈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他們的故事和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學習英烈故事,我們可以凝練品格,樹立浩然氣節(jié),傳承和弘揚他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學習英烈們的愛國精神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英烈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展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例如,南宋時期的岳飛,率領岳家軍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精忠報國”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尊嚴而奮斗。 近代以來,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民族的危機,更多的英烈挺身而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在抗日戰(zhàn)爭中,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zhàn)斗幾晝夜后,在濛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這些英烈們的愛國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傳承英烈們的奉獻精神 英烈們?yōu)榱藝液兔褡宓睦,無私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奉獻精神,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精神支柱。 例如,在解放戰(zhàn)爭中,董存瑞為了炸毀敵人的碉堡,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黃繼光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地堡機槍眼英勇犧牲。 他們的奉獻精神,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無私情懷。他們?yōu)榱藝液腿嗣竦睦妫敛华q豫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我們要以英烈為榜樣,在工作和生活中,發(fā)揚奉獻精神,不計個人得失,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默默奉獻。 (三)弘揚英烈們的奮斗精神 英烈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奮斗精神,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不懈努力,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例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焦裕祿同志為了改變*縣的貧困面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帶領群眾艱苦奮斗,與自然災害作斗爭。他身患肝癌,仍堅持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 又如,在改革開放時期,孔繁森同志兩次進藏,為西藏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西藏人民。 這些英烈們的奮斗精神,激勵著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畏艱難,勇于拼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四、從學習中不斷堅定“四個自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學_現代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建設史,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從而不斷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各種思潮和運動紛紛涌現,但都沒有能夠改變中國的命運。 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_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經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始終沿著這條道路不斷前進。 (二)堅定理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它包括_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_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這些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發(fā)展需要,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結晶。它們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 ……(未完,全文共6903字,當前只顯示332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主題教育黨課講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 上一篇:主題教育黨課講稿:踐行綠色理念,共建美麗中國 下一篇:主題教育黨課講稿:堅持人民至上,踐行初心使命 相關欄目:教育 黨課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