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2022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
2022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近期,我研讀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對2011版《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新、更全的認識,也為今后在課堂上更加準確的解讀教材,把握教學方向,制定教學目標與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下面,我就圍繞感觸最深的“寫話、習作教學的目標達成”的研讀與理解,結合書本內(nèi)容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的義務教育九年總目標,只有一句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惫P者對上述內(nèi)容做了如下闡釋。 1、作文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作文就是說話。 現(xiàn)實中,孩子們往往怕寫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jīng)]什么可寫;其二,偶爾發(fā)現(xiàn)有東西可寫,卻不知怎樣寫才好。加之語文教師作繭自縛,以過高的要求指導寫作,只恨一個學期培養(yǎng)不出一個“茅盾”,也就是說,將培養(yǎng)作家當成自己的任務。殊不知小學作文教學過去沒有,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培養(yǎng)作家的任務。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喜怒哀樂,作文考試時的歌“二類卷”已經(jīng)很不錯了。 2、從實踐中學習寫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具體 ……(快文網(wǎng)http://www.hancun.net省略95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其次,“作文源于生活”。習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而獲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先作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經(jīng)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孩子學會不同角度的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丑”;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另外,實踐解決孩子有話可說的重要途徑,因為親身經(jīng)歷,所以感觸較深;應為親身經(jīng)歷,所以更清楚事情的過程;因為親身經(jīng)歷,所以作文才會富有真情實感。 最后,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考察學生對作文的內(nèi)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边@段文字特別強調(diào)“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訓練指向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nèi)粘S柧氈幸龑W生關注習作(寫話)中的語序、標點、遣詞造句、選材、謀篇等問題,運用具體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改作文,并養(yǎng)成良好的修改習慣。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練習實踐、討論推敲中提高語言文字的修改、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nèi)容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發(fā)生了變革,以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呈現(xiàn)。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次新課標的變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真正的學科價值和學科地位:一是育人,重視價值引領。二是生活,強調(diào)真實情境。在關注核心素養(yǎng)的當下,課程內(nèi)容、評價方式都在不斷變革,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方式也需要及時地更新。落實到實施上,我想只有用情境性的、綜合性的學習活動群來架構課程內(nèi)容,讓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變?yōu)閯討B(tài)的語文實踐,讓語文離生活近一點,孩子們才能擁有飽滿的、真實的學習體驗,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篇十三:2022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今日聽了吳欣歆教授關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我主要對于閱讀能力提升有一些想法,大量閱讀一定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語文新課標將孩子的閱讀能力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語言文字的積累與梳理,我們應多引導孩子通過他們感興趣的點讓孩子愛上閱讀。第二層包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字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之后的書面表達打下基礎。比如讀繪本,繪本讀完了不等于閱讀的結束,可以引導孩子去復述,可以跟孩子去探討繪本的內(nèi)容。第三層是整本書的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強調(diào)了綜合應用,把語文和其他學科相結合,閱讀之后能否真正的理解,未來的考察一定更加的靈活。我們應該把課標當作一個指導,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 2022年版課標將“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改成“課程內(nèi)容”,包括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這要求老師由簡單的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這樣的線性推進教學模式轉化為學習任務群的組織形態(tài),即讓這4種學習活動互動推進。這讓我想到了上學期我組織班級學生進行的一場簡單的辯論賽。比賽前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分組,自主分工,選擇觀點、搜集資料。 這種教學模式就是打破了線性推進教學模式,讓他們自己由任意一個學習活動開始,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激發(fā)了他們對辯論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自主性。 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情境化的實踐。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僅學習效率低下,學生也很難獲得成就感。而教師根據(jù)學習活動合理創(chuàng)造情境,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愿望,幫助學生自主建立新的知識結構。比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創(chuàng)設“小導游介紹”的情境,讓學生尋找圓明園中景點的巨大變化,合理組織語言讓其他同學體會到圓明園被毀的巨大損失與自己的痛惜之情等等,學生能在演講中豐富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 5月6日下午,南小全體語文老師集于小會議室,我有幸一同聽了吳欣歆老師關于語文新課標的解讀,有感而發(fā),我來淺談一下感想: 第一,整體意識連貫性的培養(yǎng)。語文書編纂是單元性、主題性和系統(tǒng)性的。作為有系統(tǒng)性邏輯思維主體的人,將已有知識與新授知識或新學知識進行分析,建構層級系統(tǒng),以任務導向作為子級系統(tǒng),建構金字塔型知識結構。將分散性的課文、單元進行 ……(未完,全文共5133字,當前只顯示247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2022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上一篇:以文化人,建設素養(yǎng)型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心得體會 下一篇:2022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相關欄目:工作體會 學習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