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關于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治理邏輯的思考與探索 |
關于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治理邏輯的思考與探索 _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推進學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治理”由“管理”演變而來,體現的是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相較于管理而言,治理更加強調多元協(xié)同、權責均衡的共建共治。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復雜、動態(tài)的教育實踐。應不斷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促進社會參與,形成制度化、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教育治理體系,構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課育人格局,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增強立德樹人成效,積極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治理價值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著眼新時代偉大變革和思政課發(fā)展規(guī)律,全面把握以治理邏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獨特價值;在治理向度上,推動從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理念轉變,從一元主導向多元共治的機制轉變,從內部治理向內外協(xié)同的方式轉變,從行政導向向綜合施策的能力轉變,科學繪制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治理藍圖;在治理策略上,著力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管理整體性、隊伍層次性、實施協(xié)同性和評價可操作性,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趨勢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治理價值 治理理念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新的范式,對應對學生發(fā)展面臨的困境,破解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存在的難題,增強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系統(tǒng)性和協(xié)同性具有獨特價值。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系統(tǒng)治理。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人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是一切價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137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治理向度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治理邏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基于此形成的治理向度,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在治理理念上,推動從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轉變。治理在概念上與統(tǒng)治、管制、管理等交叉使用。19**年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在概括當時非洲的情形時,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機”一詞。此后,“治理”被廣泛用于政治發(fā)展研究中。有學者認為,“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tǒng)治”成為**世紀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征。“治理”是對“管理”的超越,管理是由政府或其他國家公共權力單一主體自上而下單向實施的政治行為,側重于強制性的法律約束結果;而治理則是由政府、企業(yè)組織、社會組織及居民自治組織等多元主體自上而下或平行實施的協(xié)同行為,更側重于協(xié)商性的契約共治過程。轉變治理理念,指引多元主體在平等協(xié)商中實現共建共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學科知識邏輯、教育教學邏輯和學生成長邏輯相統(tǒng)一。一是從工具性思維向過程性思維轉變。教育管理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管理對象進行指導和約束,通過單向對話的權威性管理,注重任務落實,規(guī)范教育活動有序運行。教育治理則是多元主體通過雙向平等溝通的方式協(xié)調教育活動,注重結果導向和善治的過程,根本目的在于協(xié)調教育活動開放式發(fā)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從垂直管理的工具性思維向橫向治理的過程性思維轉變,在追求效率目標的基礎上追求質量目標,建立科學、民主、協(xié)作、開放的教育治理理念。二是從現象管理向系統(tǒng)治理轉變。堅持系統(tǒng)性治理的原則,完善_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手段,從根本上化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存在問題背后的內在矛盾,切實從控制管理走向長遠科學治理。 在治理機制上,推動從一元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政府作為教育治理的頂層決策者和管理者,在教育活動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影響著教育治理進程。應從政府包攬向政府負責、社會共同治理的機制轉變,鼓勵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實現有效互動與職責平衡。一是明確政府、學校、教師的職責定位。加強黨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主導地位,明晰學校的主責定位,激發(fā)教師的主體作用,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責、教師主體的教育治理格局,激發(fā)多元主體參與思政課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方向牽引、步調一致,合力提升思政課的育人質量和治理水平。二是形成多元主體協(xié)同共治的_機制。優(yōu)化_,構建多方參與、協(xié)同聯(lián)動的常態(tài)化_機制,暢通治理主體之間的溝通協(xié)作渠道,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學平臺、研究平臺及實踐平臺,促進多元主體各盡所能、協(xié)同共治。 在治理方式上,推動從內部治理向內外協(xié)同治理轉變。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應基于社會實踐,深入了解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要素,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基礎,以教育實踐中“現實的人”作為出發(fā)點,以人的_全面發(fā)展為主線,從內部治理走向內外協(xié)同治理。一是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學校黨委領導下組織、宣傳、學工、團委等部門齊抓共管,職能部門與教學單位共同施策的內部治理結構,激發(fā)專業(yè)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及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的內在動力,全面提升學校對思政課建設的自主治理能力。二是以內外協(xié)同治理方式營造良好教育生態(tài)。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單靠學校自主治理并不能滿足其深度發(fā)展的需求。應暢通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元主體的意見表達和民主參與渠道,統(tǒng)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教育資源和優(yōu)勢,積極參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凝聚課程內部合力、課堂內外合力、校內校外合力、不同學段合力,實現思政課知識傳授、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理念教育的有機結合,做到學科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對象全覆蓋,形成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最大張力,營造內外協(xié)同共治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 在治理能力上,推動從行政導向向綜合施策轉變。行政導向是指政府通過國家政策和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對治理主體施加影響,并引導其價值取向和行為朝著有利于國家行政目標實現的方向發(fā)展。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應綜合施策,以提升思政課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一是基于分層分類教學體系精準施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體、對象、載體具有多元、分層、分類的特性,不同地區(qū)和級別的學校應根據其特殊性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如典型地區(qū)、重點馬院、龍頭學校等應積極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同學段、同一學段的不同年級可進階式分層推進,分類挖掘語文、歷史等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規(guī)律性與靈活性。二是基于問題導向科學施策。當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應針對這些問題科學施策,制定教學管理機制和互動評估機制,為思政課建設提供“良方”“金策”,形成共同做好思政工作的育人合力。三是基于結果導向高效施策。大中小學思政 ……(未完,全文共7431字,當前只顯示357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關于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治理邏輯的思考與探索) 上一篇:黨課講稿:從調查研究中來到真抓實干中去 下一篇:關于創(chuàng)新青年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路徑思考 相關欄目:教育 學校 建筑 調研報告 文教論文 綜合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