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關于文化傳承和文化教育的研究與思考 |
關于文化傳承和文化教育的研究與思考 作為古老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具有淵源深厚的文化根脈,但在文化傳承中也是一個繼承、創(chuàng)新與相對否定的綜合過程,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分化現(xiàn)象,因為歷史中的政治和社會因素會出現(xiàn)退化現(xiàn)象。特別是對外開放以來,不可避免因受到外來文化沖擊以及新技術革命影響而出現(xiàn)時代性文化雜音或思想逆潮,導致文化出現(xiàn)虛化現(xiàn)象。在此背景下,不僅社會意識形態(tài)受到干擾,而且教育理念往往也會出現(xiàn)偏離傳統(tǒng)理論或核心價值的情況,這就是先進文化的對立面和社會文化的陰影,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并采取相應對策。 一、關于優(yōu)秀文化違逆現(xiàn)象與正本清源的思考 在歷史文化傳承中,從一定角度看文化繁榮的背后往往是分化和分歧。圣哲境界之高、思想之深、闡述之妙,非世間常有、非常人可達,特別是圣哲經典,必然由后人不斷釋解,所以難免出現(xiàn)觀點相左的學派,產生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論斷,以至衍生退變性釋義或觀點,這就是圣人文化的分化、退化等違逆現(xiàn)象。從歷史背景看,優(yōu)良思想文化被誤解和曲解存在多種因素,一種情況是后世學者缺乏足夠的領會能力以及相應的思想境界,客觀上古漢字少而簡、文章無標點,所以在注解圣著時往往按照自己的片面理解作了狹隘性釋解,從而降低了理論深度和思想高度并發(fā)生誤解。例如老子的經典著作“五千言”就是后人按照自己的境界水平和意思理解加標點、分段落、定字義,甚至改文字并具體詮釋的,后來才冠名為《老子》、《道德經》。正是因此留下多種存世版本和各類莫衷一是的釋文,盡管《道德經》在全世界發(fā)行量居于第二,但不曾有統(tǒng)一的版本和趨臻的釋譯。對于孔子思想也是如此,針對經典論述常有不同視角,為此也分化出不同觀點和學派。另一種情況是盛行的世俗思想或不良思想假借圣人之言有意偏解,以至篡改或顛覆了原意。其中的深刻原因就是出于統(tǒng)治者的政治導向和利益維護,蓄意將良好的道家和儒家言論演變本意以作人文借口。置身于官宦的學者大多具有政治立場的傾向性,使文化精髓每每失真和失傳,也讓不良思想文化乘虛而興。還有社會道德水平的持續(xù)或間斷式下降也在拖拽著文化境界的下滑。例如,將“無尖不成商,無度不丈夫”變 ……(快文網http://www.hancun.net省略146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寵為下”,即為私、為陋、為弊,恃寵必陷狹隘,執(zhí)寵必有偏激。對個體生存而言,寵則失能,寵則恣意,寵則違逆,寵則叛道;對于社會生活而言,圖寵則媚,恃寵則矜,施寵則驕,居寵則妄。肆寵則偏,偏則侵正,失正則邪,邪則為惡,惡則生患,患則自毀,這就是一條人性小缺口因文化洪水而導致社會大潰壩的暗渠。自古以來,奸佞恃性興邪風、紈绔敗子皆由寵,足見社會建設中注重剿寵修性的極其重要性。事實上,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出現(xiàn)惡習和敗跡基本上都是被寵壞的。寵心的放縱會導致社會問題是深刻而深遠的,給予太多的寵就是給了過多的虛榮心和自私心,一旦虛妄之心膨脹就會迷失本真并擾亂社會。如果人們少一點寵心和私欲,多一點文化意識和社會責任,社會就會正規(guī)和正義得多,腐敗也就不會那么快速蔓延。寵心可滿足一時一事,但盛行其勢則必定危機四伏、反禍其身,讓社會事業(yè)遭受邪惡侵蝕,最終貽害公理和民益,甚至危害國家和民族存續(xù)。現(xiàn)代_相對卓越的社會文明在形式上謂之民主法制,而在根本上無非就是不由寵、不慣人,公推平等,不囿于人性之弊,不偏于優(yōu)越之利。一些國家明顯區(qū)別于中國人的典型作法是,不許夸獎孩子與個人努力和付出無關的優(yōu)點,在美軍軍人手冊中寫有“不許當面贊頌領導”、“不許弄虛作假”的明確規(guī)定,應該說這都是針對人性弱點的明智選擇。 理性地看,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遺失和新型道德文化教育的缺失,致使社會思想文化相對混亂,中國社會又進入了一個特別的泛寵時代,出現(xiàn)了獨子與獨寵和溺愛與逆養(yǎng)的文化畸形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啃老族”、“路怒族、“自戀族”、“虛妄族”以及“貪腐族”、“賄賂族”,從家族私風到官場“四風”以至社會民風都大行“寵”風。泛寵的標志現(xiàn)象還有很多,例如擠破頭上大學,卻大多學無衡、知無識、虛無志、力無行現(xiàn)象,包養(yǎng)現(xiàn)象,網絡虛假信息泛濫現(xiàn)象,詐與被騙多發(fā)現(xiàn)象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此外社會大行人情風說穿了就是泛寵表現(xiàn),講私情不講公理就是給私心寵欲開路,營造泛寵社會氛圍,好面子和禮尚往來最終卻引發(fā)不良民風和官場疾患。博寵逐寵趨向極易促成集權效應,‘不能給領導提意見,否則會死得很難看’是一種鮮明的寫照,政治上的“四大危險”皆與泛寵相關,社會發(fā)展“三大陷阱”歸根結底就是文化陷阱。老子有言“寵為下”、“貴大患莫身”,寵與患是緊密相關的,以病觀病,可見一斑。今天醫(yī)院里的?si跡浠家廊輝謨凇俺櫳摹,其一蕼\杷階縈,胡吃海糊x忱爰笤跡遠嗷?“富貴病”;其二是奢欲求榮,過度追求發(fā)展速度、追逐財富,因嚴重破壞和污染環(huán)境患得“侵害病”:其三是貴身自寵,出了毛病又去爭搶有限醫(yī)療資源,都去大醫(yī)院看病,導致?si跡黃淥氖侵匆蹬,离经着庞枬恶化医患关蠐掳d厥亂狄。可见,病患不州x諫硨馱諞劍癰由峽床≡諼幕,正染湷掩s壬蹦暝蟶疃褳淳醬游,覇T首韉噸敝肝幕窕肌?蠢矗敫墑亂島頹蠓⒄谷次ツ嫖幕局適強瓷緇崳拿魘導械淖畬笈で臀笄,×T站底、下攨茶、治治病≥吇只蕢q吃比绱,整哥Y緇岫夾枰绱恕?br>三、關于文化虛化現(xiàn)象與教育理念的思考 心田不過是一塊或肥或貧、或明或暗的原始地,也存在雜草成份或不良萌牙,一是需要凈化和克制,二是需要通過外界的照耀而萌發(fā)生機或讓良善顯影。從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內含看,引善的文化意境高遠,止惡的文化意義現(xiàn)實, “致知”的文化明辯物理,“心致”的文化映照靈魂。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文化日新月異,文化教育蓬勃發(fā)展,但必須秉持明理明德的教育宗旨,否則就會背道而馳。嚴格地說,有知識和有文化存在差別,有知識未必就是有文化,真正的有文化是懂得生活道理和社會正義,是社會的正能量。一方面看,知識是中性的,可以提升和促進文化,也可以背逆和扭曲文化,一些人利用學到的知識去做違法亂紀和危害社會的事就是典型的背逆人文,知識越多、水平越高則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文化的重要內涵或者境界是思想覺悟,即先進的人文思想,只重知識學習而不重人文教育、讓知識與文化脫節(jié)。另一方面看,因人類的認知能力還有限,所以知識也存在真理和假象,也會因此而背離本真走入歧途。比如說即使人沒有文化知識憑本能也能生孩子,并沒有多少排斥,但社會普遍提高了知識水平后,卻反而不會和不敢了。況且動物一直懂得不溺愛幼崽,迫使其擁有生存本領,而人卻常常陷入違逆的誤區(qū)。實驗證明,對靈長類動物施寵也會使其滋生“毛病”。網絡情景的虛擬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偏導了文化的虛化,讓人的意識遠離現(xiàn)實、真理和責任,喪失人文靈魂。因此,微信世界中的一些具體人生總結和原則說教,貌似有道理卻沒有理念根基,好似具有指導意義卻又無從做起,信息雜亂卻無以為信,這就是丟失了傳統(tǒng)文化凝煉的經典及本質內涵。從生存的根本性上說,本能高于文化,超越本能或者脫離大道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知識,那就是虛化的文化,文化的虛華也會讓人迷失本真和本能,忽略生存根本和社會基本規(guī)則,不思結果,不計后果,F(xiàn)實中流行的整型美容,從表象上看是追求美麗,但絕非是心理驅使那樣簡單,還深深地包含著文化虛化問題。 由此可見,單純而虛化的知識教育、文憑教育以至文化宣揚都是違背儒家思想的功利教育和文化傳播。不僅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還會毀壞他們原本純真的心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孩子基本都是被寵壞和教壞的,或許這就是我們當前的文化教育缺乏文化內涵之處和誤區(qū)所在。當代文化似乎絢爛無比,但純正的文化內涵卻并不多見,甚至為標新立異而背逆常理、因異想天開而墜入荒誕。例如過度治喪和祭祀、演繹逆天劇目等,都是文化迷亂現(xiàn)象。無論多么多姿多彩的現(xiàn)代文化都是表達人性和彰顯人格的,好的文化起到開化人性和提升人格以實現(xiàn)社會和諧、自然相融的作用,不好的文化起到污損人性和誤導人心的作用。開創(chuàng)社會文明就應當始終把正視并開化人性、提升人格品位作為核心課題,追求平等有節(jié)和光明正大是社會文明的永恒方向,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使命?梢,在人類的進化和進步中,缺乏知識注定是愚昧的,但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有知識沒文化、或者只有初等生存文化而缺乏高等社會文化同樣也是愚昧的。人類極盡聰明但考驗從未終止,自然科學永無止境,社會科學深奧無窮,且兩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又將決定著人類社會的雙軌列車能否平穩(wěn)前行。無論是儒家理學領悟的“格物而致知”還是心學推崇的“知行合一”,無非是從相對角度闡釋性、理、心的辯證關系,用現(xiàn)代哲學觀點看,由外至內體現(xiàn)的是自然科學對社會發(fā)展的支撐,由內至外體現(xiàn)的是社會科學對自然發(fā)展的引領。 四、關于人類文化失衡與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考 社會科學原本是人類社會的初始命課,也曾一度是人文長項,在近代科技革命以來,卻出現(xiàn)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逆轉而且反差巨大。這其中必然有人類智慧模式和人文屏障的緣故,不妨從初始人文特點和模式以及社會現(xiàn)實加以釋解,并由此明了人文教育的規(guī)律以及現(xiàn)實瓶頸。 人類在由特種野獸到獨特智人的自然進化中,是因為智力跨越而具有了抽象思維 ……(未完,全文共7925字,當前只顯示381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關于文化傳承和文化教育的研究與思考) 上一篇:推進社區(qū)減負實施意見 下一篇:干部學習講稿:自律視野下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 相關欄目:文化 宣傳講話 教育 綜合論文 大學生 調研報告 文教論文 |